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色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色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色域是什么?
色域也可以叫做色彩空间(Color Space)。
而域有是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更好的说明色彩是有一定的范围。
色域是对一种颜色进行编码的方法,也指一个技术系统能够产生颜色的总和。
在计算机图形处理中色域是颜色的某个完全的子集。颜色子集最常见的应用是用来精确地代表一种给定的情况,例如一个给定的空间或是某个输出装置的呈色范围。
色域是计算机系统中颜色相关编码的总和。
色域,可以将它定义成为一种标准,可以算是硬性指标吧,但是这种硬性指标却并不是单纯的越高越好,现在很多的消费者曲解了色域之中的含义,这个色域,也不简单的就是一种标准,它是很多标准的统称。
色域通俗解释?
色域是指颜色的范围或种类。在数字图像和印刷领域中,色域通常指的是设备能够显示或打印的颜色范围。例如,一个打印机可能只能打印出有限的颜色范围,而一个显示器可能能够显示更广泛的颜色范围。
通俗地说,色域就是设备能够呈现的颜色种类的范围。较高的色域意味着设备能够呈现更多种类的颜色,从而能够产生更鲜艳、更真实的图像。
通俗来说:色域就是你的设备所能显示的色彩范围区域。比如华硕灵耀U2代色域是72%NTSC,那说明,这个机型显示器能显示出的色彩范围,在NTSC空间范围内占了72%的面积。
色域是什么意思啊?
色域指的是设备或者人眼能够显示或者感知的颜色范围。
在数字图像处理或者视频制作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颜色的分析和处理,而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色域的问题。
一个更广阔的色域能够呈现更多的颜色细节,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有些设备具有更广阔的色域,例如高端显示器和专业摄像机。
而对于一些普遍的应用,例如网页设计或者社交媒体分享,则可以使用更为普及的 sRGB 色域。
色域指显示器、电视、相机等设备所能表示的全部颜色范围。
它受到设备本身技术性能的限制,通常使用的比较广的色域有 sRGB、Adobe RGB、NTSC、DCI-P3 等。
如果设备的色域比照片的色域范围更小,那么这些颜色会在设备中呈现失真或者无法呈现,影响照片的表现效果。
因此在处理照片时,需要考虑色域范围的问题。
百分之多少色域是什么意思?
色域是指显示设备能够显示的颜色范围,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一般来说,色域越高,显示设备能够显示的颜色就越丰富,画面的真实感也就越强。
例如,常见的色域标准有NTSC色域、Adobe RGB色域和sRGB色域等。其中,NTSC色域的覆盖范围约为72%,Adobe RGB色域的覆盖范围约为96%,sRGB色域的覆盖范围约为95%。这些色域的覆盖范围都在100%以内,因此也被称为“有限色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显示设备,如显示器、电视、投影仪等,其色域覆盖范围也不同。同时,不同的色域标准也有所不同,如NTSC色域主要应用于美国市场,Adobe RGB色域主要应用于专业摄影和设计领域,sRGB色域则是目前最常见的色域标准之一。因此,在选购显示设备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使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色域标准。
色域值100%是指在一定色域空间下,某种颜色的饱和度达到最高限度,即最鲜艳、最明亮的颜色。色域是颜色可见度的范围,不同的颜色空间有其各自的色域大小和特点。因此,在特定的色域空间下,某种颜色能表现的饱和、亮度和色彩级别是有限制的。例如,在人类视网膜可感知的色域空间内,像红色、蓝色等饱和度最高的颜色值分别为100%。为了保证色彩的准确度和高度饱和度,很多设计和图像处理软件都可以实现色彩空间转换、色域修正和调整,使得图像的色彩更加立体、真实和生动,提高图像的视觉观感
色域标准?
常见的色域标准
sRGB色域
sRGB(standard Red Green Blue)是早期的色域标准之一。
sRGB代表了标准(standard)的红(Red)、绿(Green)、蓝(Blue)三种基色,它的色彩空间基于独立的色彩坐标,可以使色彩在不同的设备使用传输中对应于同一的色彩体系,而不受这些设备各自具有不同色彩坐标的影响。
sRGB的色域覆盖范围相对较小,所以目前市面上许多显示屏都能达到100% sRGB。
NTSC色域
NTSC色域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 (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其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接收和协议。
显示器所说的色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达不到人眼的色彩分辨极限?
色域是什么
色域是对一种颜色进行编码的方法,也指一个技术系统能够产生的颜色的总和。在计算机图形处理中,色域是颜色的某个完全的子集。颜色子集最常见的应用是用来精确地代表一种给定的情况。例如一个给定的色彩空间或是某个输出装置的呈色范围 "
这是度娘对色域的解释,看不懂是吧,我用白话解释一下。
颜色通过太阳光折射形成,这些所有的颜色是一个色域,也是最大的色域。显示器能显示颜色,一台显示器所能显示出的所有的颜色组合起来,就是这台显示器的色域。
再往下讲色域,就要先科普一下。色彩,是由三基色组成的,这三基色分别为R-Red-红色、G-Green-绿色、B-Blue-蓝色。所有的色彩,均为这三种颜色调和而出。为了能够将这些色彩统计并展示出来,在1931年,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让科学家们制作了CIE-xy色度图,也就是色彩空间。
对照这个图,我们再来说说,不同的显示器的色域有什么不同。
显示器都有什么色域
显示器主要有NTSC、sRGB、Adobe RGB三种色彩标准。他们的含义与上面说到的CIE相同,只是色彩的覆盖率不同。
NTSC是由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与1952年制定的,是目前在应用最为广泛的色彩标准。在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屏幕中常见45%NTSC、72%NTES以及94%NTSC三种。由上图的范围可以看出,NTSC的色彩更偏中性。
sRGB是惠普和微软共同制定的,主要用于显示器、打印机和网络。虽然很多厂商都支持这项标准,但是由于指定的时间太短(1996年制定),而且色彩还原度不高,绿色覆盖率很低,所以在市场上的运用并不如NTSC广泛。
DCI-P3由电影行业制定,注重于表现视觉冲击力,而不是色彩全面性,所以市场应用不广泛。
Adobe RGB一开始被制定出来是为了让彩色印刷机能够打印出更多的色彩解决印刷与显示器显示颜色不同这个问题。所以多被设计师和工程人员使用。
个人建议:
不要把sRGB想的多么高端,其实它并不强。100%sRGB也不过是入门级而已。
低于50%NTSC和低于65%sRGB的显示器,性能过低,不建议使用。
72%NTSC的显示器才算及格。
高于90%NTSC与高于85%Adobe RGB的显示器才能称为优质屏幕。
显示器的色域为什么达不到人眼的色彩分辨极限?
400-760nm波长这个范围才是人的肉眼可以感知到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并不是所有的颜色都可以被人看见。
对比之前的CIE-xy 色度图,想要让显示器达到人眼的色彩分辨极限,就要让色彩标准的三角形完全覆盖整个色域空间,色彩管理会非常复杂。而且!其中有很多颜色,是人的肉眼分辨不出来的,所以,就算作出了这种显示器,也有很大一部分显示器的色域,被浪费,不仅成本高,而且性价比极低。
所以,没有厂家去做这种能够让色域包含全部色彩的显示器。
谢谢邀请!
色域:望文生义是色彩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色域与色彩空间是同义词,但是矫情的话,也能够说有区别——色域指显示设备可以或许施展阐发的颜色,在特定色彩空间内的范围。
显示器达不到人眼的色彩分辨极限,是因为那样做:1.色彩管理复杂2.制造成本太高。
色彩是人眼对光线波长和振幅的反映,一样平常人可以感知可见光范围是400-760nm波长,有些人更多一些,为了清晰准确地管理色彩,我们动用数字语言定义每种色彩。
色域/色彩空间/色域空间(color space)是经由过程空间坐标体式格局来量化分析色彩。色彩包括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又称彩度、纯度)和明度(lightness)三个属性。为定位这三个属性,最直接的色彩空间是三维的,但二维似乎更为常见、还有一维、四维的。
为简化问题,我们暂不评论辩论明度,以CIExy色度(chromaticity,指色相和饱和度的组合)图谱的二维坐标系对应的RGB色彩模型来评论辩论。
在CIE(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度图谱是个二维坐标系,x、y轴是RGB三色分量的函数,人类肉眼可以或许分辨的色度范围是一个马蹄形,马蹄形外围黑色实线上的数值对应色光的波长。从视觉角度来说,这个马蹄形就是最大的色彩空间,包含所有的色度。
RGB彩色管理是根据人类视锥细胞识别颜色的生理特点,经由过程红绿蓝(RGB)三色的混合叠加混合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RGB三个分量,可以或许在色度图上占据的必然是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是“正”红、“正”蓝、“正”绿。这个三角形占据的坐标空间就是某一特定的“RGB色彩空间”,或者叫“RGB色域”。目前我们不同标准定义了多个RGB色彩空间,大小各有不同。最多见的是sRGB,其次是更大的Adobe RGB。但绝大多数RGB三角形空间都小于这个马蹄形范围的。
因为要完全涵盖马蹄形,这个三角形必须特别很是之大,其中有大量空间对应人眼看不到的颜色,这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同样的数据量,如果很多数据资源无用,剩余数据资源定义色彩的精度就会下降。这是大家不愿见到的。更何况sRGB这样较小的色彩空间也能够比较有效的描绘视觉效果。
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惧数据庞大,让色彩空间大于人类可识别的400-760nm波长范围,从色彩管理上来说也没什么,但显示时就需要红外和紫外通道。这两个通道人类肉眼无法识别,还是需要红、绿、蓝通道来还原的色彩空间。
所以,色彩管理时,大多数色彩空间都不会达到人眼的色度范围的极限。
再说人眼分辨色彩细微差异的极限。这个在色彩管理上倒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早年间常常提到16色、256色(8bit色彩)、16bit和24bit真色彩的区别,今天数码相机则有8bit、14bit色彩深度只说。以24bit真色彩为例,24bit指RGB三种颜色每个的分量都有8bit数据,也就是数码相机所谓的8bit色彩深度。8bit数据可以记录256级不同的亮暗程度(色阶),每个像素经由过程3个8bit单色的混合,可以呈现出16,777,216种不同的颜色,也就是所谓的16M色。以此类推,14bit色彩深度就是42bit色彩,RGB每一个分量16,384级不同亮度,总共4,398,046,511,104种颜色。
人眼不要说分辨4,398,046,511,104种颜色了,6,777,216种也分辨不出来啊。换句话说,如果单色色阶只变化1/256,真的分辨不出。所以色彩管理上来说,24bit色彩(8bit深度)已经超过了人眼分辨色彩细微差异的极限。
再来说说显示器的色域(color gamut)。这个色域,很多时候指显示设备在某一给定色彩空间内,所能显示色彩的范围。
显示器的色域标称上有两个参数,第一个是用那个色彩空间,第二个是百分比。例如72% SRG色域,99% Adobe RGB色域。这就很好理解了,显示器的色域其实不一定可以或许和某个色彩空间100%完美匹配。
以液晶显示器为例,液晶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靠透过背光的光线来显示图像,需要背光可以或许充分还原RGB三种颜色,这对背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价格高昂。就算背光显色性极强,我们真正感到的色彩还要受制于液晶分色和色阶还原能力。所以,色彩范围往往在显示器上又要打一个折扣,更不可能达到人类识别的极限。
不要说范围了,对很多显示器来说,就算是色阶还原也不克不及保证达到人眼分辨极限,这就是在很多色阶过度测试中出现线条裂纹的情况。也就是说,显示器在色彩细微差异分辨能力上也不一定能达到人眼分辨率极限。
当然,无论色域范围还是色彩细微差异查过人眼极限的显示器都是可以存在的。色彩细微差异可能很重要,很多显示器都能做到。至于色彩范围达到人眼极限,理论上可行,但是需要增加更多的通道,效果还不一定显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色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色域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