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技素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科技素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科技创新十大例子?
1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科技元素有哪些?
科技风格主要是以蓝色、银色为主色调的居多。而元素的使用更是多样,最基本的方块、三角等比较尖锐的几何图形,还有线条、光线的应用。你可以多去设计网站上找科技图片进行参考,毕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时候一张照片也很能表达科技效果。
科技公元素材从哪里找的?
根据自己的领域找到相关的主流媒体平台,这样可以接受到一手的资讯和消息,方便对自媒体动态进行更新。因为自媒体是即时热点平台,所以要懂得应用热点,并且巧妙的和自己的内容融入在一起,才能给你带来流量。
主流平台也不用担心,各种形式的都要引用起来,这样才能拓宽消息渠道,而且能够在你不知道如何创作的时候给你灵感,比如专业论坛、社区等,都是可以收集素材和灵感的地方
如果画科技画,加入怎样的素材会变得高大上,有创意?
科技和高科技是个概念。
科技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
画科技画,不仅是好看不好看的审美问题,而且,是对科技的理解和超前思维的问题。
不同的科技成果有不同的内涵,形式要表现内容,高于内容。就像科幻小说家,源于科技,高于科技。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请著名画家范曾,画一幅量子裂变的画。范曾用毛笔画出他自己理解高科技画。
严格说科技是严谨的,一就是一,画是抽象的,画成什么程度,取决于画家的科技素质,文化素养,艺术功底,至于用什么素材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因才而已。
形象大于思想,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斯大林的管风琴
1941年7月14日,苏联红军上尉伊万·弗洛罗夫站在奥尔沙镇5公里外的山头上冷笑,德国人凌厉的进攻确实把我们打的有点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稳稳的占领苏联的国土。今天弗洛罗夫准备送给德军一份礼物,相信他们会终生难忘。
奥尔沙镇位于聂伯河与阿里斯亚卡河汇流处,距离莫斯科约400公里,是南北铁路的重要交汇点。德国在突袭苏联的时候优先占领了这里,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物资转运基地。众所周知,德军的闪电战术需要充沛的物资才能使用,所以这里成了重点防守的区域,国防军第十七装甲师就在此处驻扎。
德军明白这里重要,苏军自然也知道,即使在被“巴巴罗萨”打的节节败退,他们也一直尝试摧毁奥尔沙的车站。可惜在兵败如水的大前提下,苏军组织的数次突袭都被击溃,反而离奥尔沙越来越远。最后内务委员会终于决定使用杀手锏,他们把弗洛罗夫派了出来。
弗洛罗夫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小镇内车站的情况后,对着身后的士兵下达命令——发射吧!不足5分钟的时间里,火箭弹如雨点般倾泻进车站,连续的爆炸形成一种诡异的回声,配合着火箭弹在空中的呼啸,优美如俄罗斯民谣。
车站里的第十七装甲师完全被砸蒙掉,指挥官卡尔·韦伯觉得四处都是爆炸声,如此凶残的火力恐怕得一个炮兵师才能拥有。可问题在于苏军的炮兵师怎么可能穿越烈焰和钢铁组成的战场来到这里?伤亡惨重的现状让他来不及多想,只能下令撤出奥尔金镇。
可惜这倒霉孩子本人还没来得及走出指挥部,三枚火箭弹就直接砸了进来,韦伯本人被炸成重伤,参谋什么的死了一堆。至于车站里的物资,基本全被炸上了天,连编组铁轨都被炸成了麻花。
其实弗洛罗夫根本没有一个炮兵师,他带出来的是7辆BM-13型多管火箭炮。这玩意由24根132毫米口径的炮管组成,装填一次需要4-8分钟,却能在10秒之内将火箭弹全部倾泻出去。非常符合毛熊爆炸再爆炸的武器思路,虽然精度一般,但这对毛熊不是问题,加大使用量覆盖就好。
因为其空中连绵不绝的呼啸声,苏联红军以歌曲《喀秋莎》命名,德国人也认为这玩意有音乐成分,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从此在二战中广为应用,甚至德国人也制造过类似的武器。
纳粹德国的四大绝响王牌之一——恐怖制造器V1飞弹
就在1944年6月13日,有一道包裹着巨大火焰的炮弹从德军基地的上空被发射出来,它以着一种极快的速度向着英国本土飞去,在这一段时间内,英国的海军巡逻队还有国防部门都是发现了它,但是却由于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拦,所以就眼睁睁的看着它飞进了英国的伦敦附近。
在达特福德的一块田野之内,这一颗巨大的火焰炮弹化作成了一道流光,就一头扎了下去,发出巨大的爆炸声,这个声音很快就吵醒了当地的很多居民,同时也惊动了当地的英国士,他们赶到现场的时候,只看到了一块巨大无比的弹坑。
在当天,还有着一道同样的火焰落到了伦敦附近,它所造成的威力虽然和第一颗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它是对准了建筑物才发射的,所以,它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一共有6个人死亡,还有9个人被炸伤。
到了第二天,德国的宣传部长就开始得意洋洋的宣布昨日的成果,他向全国人民宣布:“就在昨日,帝国最新发明出来的新式武器v1飞弹,已经成功的炸毁了英国的伦敦,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说英国人还在那里执迷不悟的和苏联走在一起的话,那么他们国内所有的大城市将都会在v1飞弹的轰炸下,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而与此同时,接到消息之后的英国政府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布了这样一条宣告,这是由英国政府的领导人丘吉尔亲口说的,他表示:“根据昨日的情报来看,纳粹德国已经使用了一种最新发明的v1炮弹轰炸了伦敦,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对英国人的恐吓来让我们服软,然后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大不列颠的子民绝不会屈服于纳粹党的淫威之下,也绝不会被这一两件新式武器给打败。”
也是因为这个,德国和英国的子民们这才知道,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可以无人驾驶自由飞行的炸弹,而v1飞弹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落到了人们的心中。
然而,他们有所不知的却是,实际上这种v1飞弹可是现在所有巡航导弹的鼻祖,也是历史书第一个可以无人驾驶自由飞翔的导弹,它的出现被称为了军队奇迹,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德国人对导弹的研究,肯定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了。
一战当中的坦克
除此之外,一战当中的坦克,也跟v1炮弹一样,是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一战时期,所有人都被这个突然出现的庞然大物给吓到了,因为它不仅可以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前进,并且还能轻松的压制对方火力,一般的子弹也根本就轰不开它那一层厚厚的铁皮。
同时它还是一个翻越壕沟的利器,那时候的堑壕战会给进攻方带来巨大的伤亡,然而坦克的出现却是彻底的打破了这个僵局。
世界上第一代的第一辆坦克被称为了“小游民”,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英国军队感受到了它的强大之处,于是便不打算公布出来,偷偷的又研制出来了另外一种“马克”型的坦克。
为了使得这种类型的坦克不会被德国人给发觉,他们又将其列为了最重要的军事机密,就连内部之间的交流也,为了隐蔽也是是用“水箱”来掩饰。
直到索姆河战役“战争绞肉机”的出现,英军就知道不能再藏了,因为不拿出来的话,他们的伤亡会变得更加恐怖,说不定还会有因此而亡国的风险。所以,他们拿出了自己的最大底牌“坦克”,这也是在世界上首批的坦克正式亮相。
最初德国人在面对这一大批庞然大物的时候,都是一脸茫然的表情。可是到最后他们真正意思到坦克的恐怖之处后,都是变得无比的惊恐。
因为他们居然发现一向引以为傲的机枪对他不起作用,而坦克一旦是越过了铁丝网和德军的堑壕,那么带给他们的又将是最为恐怖的打击。
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有的话,那就请写在下方的评论区内,我们大家一起互相的进行探讨哦~!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按题主描述的高科技可以是当时新科技的武器的话是有很多的。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英军使用的“大满贯”大当量航弹(炸弹之母)、苏联“反坦克航弹”(集束炸弹),德军使用的“V-1/2导弹,喷气式战斗机”。“原子弹”等
一战时期的“坦克”也可以是。这些战争武器有些是战争前就有,有的是在战争期间开发出来的,或是被迫,或是技术突破。不过大多是战争期间发展并使用的。而在钢铁火器大碰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所以在此我例举的都是一战以后的武器。
高科技武器不仅要有新技术的特点,还要足够有威慑力和杀伤力。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使用近炸引信是日军最初所没有察觉的,而且美军对此也是高度保密,1943年使用127mm火炮发射此类弹种并成功击落一架日军轰炸机。虽然防空炮对空平均要打出非常多的弹丸才能击落一架飞机,但是近炸引信可以使命中率提高四倍。
大满贯航弹当量以吨计,而且大型轰炸机只能携带一枚,对于德军的防空塔和大型桥梁毁伤力惊人。即便德国人的防空塔顶部混凝土有超过4m但是仍然被击穿。
苏联的反坦克炸弹只需使用装药1.5kg带有减速伞的炸弹碰炸到坦克顶部便可以一发报销坦克,德军之前坦克损失可以说大部为机械故障,那么此时的损失则是实打实被击毁的。
伊尔2可以投掷反坦克炸弹
V-1/2导弹最初飞跃英吉利海峡达到英国本土时,这种带有发动机的炸弹给英国极大恐慌,虽说V-1可以被拦截,但是改进后的V-2拥有更高的速度,落地后即便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是巨大的当量往往伤害惊人。
喷气式战斗机最为典型的就是Me262战斗机,由于使用喷气式发动机速度比盟军战斗机更有优势,最终战损比约击落509架自损100架的优势。
原子弹不必说城市终结者,美军投放之前日军并不认为美军有这种夸张的武器。直到原子弹巨大的破坏力,最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等国为主的联合部队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战前,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联合部队将重蹈“越战”覆辙,陷入在伊拉克长期的军事斗争中。
然而,美英等国,尤其是美军使用的高科技设备,帮助联合部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伊拉克,萨达姆的军队在联合部队前不堪一击。
实际上,伊拉克战争的过程之所以如此出人意料,不在于外界高估了萨达姆的战斗力,而是大大低估了美军的新时代作战理念——信息化战争。
而信息化战争中最为关键并大范围使用的就是以新一代GPS技术为核心的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GPS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但由于技术有限,适用范围并不广泛,仅仅是作为常规武器的补充。
而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已经装配到全部参战的美军战机上。
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的精准度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使用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的“战斧”巡航导弹,可以轻松而准确的击中1600公里之外小房子一样大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做到百发百中。
此外,军事专家经过详细测算得出结论:“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出动4500架次轰炸机投掷9000炸弹枚的效果,相当于“越战”期间出动95架次轰炸机投掷109枚炸弹的效果,仅相当于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1架F117出动1次投掷1枚精确制导炸弹的效果。
数据显示,仅仅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3周之内,美军已经在伊拉克境内投下了1.5万枚精确制导炸弹,大大超出同期投下的7500枚常规炸弹的数量,精确制导武器在本次战争中的比例已经高达68%,伊拉克真正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一场现代信息化战争。
正是由于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投入,伊拉克战争实际上在3周之内就已经结束: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在精确制导武器的攻击下已经瘫痪。中央指挥部无法与各战区指挥部取得联系,各指挥部之间处于孤立无缓的失联状态,作战部队更是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失去了作战目标,处于任美军宰割的地步。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的原因,而且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我国海军就深受GPS其害。
1996年,李登辉抛出所谓“两国论”,两岸形势顿时紧张,我军也展开军事演习打击“台独”势力,但是海军的两枚导弹在发射后,打击演习目标前,突然制导信号消失,这两枚导弹立刻偏离了预定轨道,发射失败。
事后检查证明,由于我军使用的是GPS信号,美军掐断了信号来源,致使导弹失去了制导目标。
此次事件之后,我国意识到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成功组网并运行,不用在受制于对手。
可以预见,高科技在今后战争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在研制等离子体武器,物理地球武器,电炮等新型武器,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才不至于在战争中受制于人。
还没有反应过来,一阵猛烈密集的炮火把火车站的德军和物资列车全部送上了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到10秒钟,一切又陷于死寂。
事后,苏联四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在回忆录中描述:4门绝密火炮进行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某些官兵目睹了整个过程,有的人的耳朵都被震聋了。
德国第12装甲师的秘密报告中写道:“我们遭到不明型号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将其称为‘魔鬼火炮’”。
由于苏联将这种武器列为高度机密,德军想尽各种办法也没有一点头绪,直到莫斯科战役期间,才缴获一种焊接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装置,德国人这才恍然大悟。
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客秋莎火箭炮。
高贵的出身
喀秋莎技术来源于苏联1922年就开展的火箭燃料和发动机的研究,本来用于飞机火箭弹技术,被苏联专家突发奇想的用在炮兵上,1938年,火箭炮车载试验开始,试验车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就像两排篱笆,经过不间断的试验,火箭弹的飞行让人非常满意,对于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和集群坦克,效果尤其明显。
差点胎死腹中
好事多磨,正当火箭炮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的时候,苏联炮兵局局长库里克元帅突然发难,他反对的理由让人无语,他担心这种火箭炮过于厉害,会将其他的火炮淘汰掉,这哥们千方百计阻挠火箭炮的研制和生产,直到1941年4月,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出面干预才最终确定投产。
世界首个火箭炮兵连——弗廖罗夫炮兵连
苏德战争爆发后,首批7辆火箭炮运到了西方面军独立炮兵连,连长是36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弗廖罗夫大尉,经过1个多星期的紧急训练,就掌握了操作方法。
由于高度机密,这个连队被编入迫击炮序列,全连都不知道这种火炮的正式名称(真正的名字叫BM13火箭炮),看到炮架上有一个K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战士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姑娘的名字喀秋莎。
对奥尔沙火车站的突然袭击就是这个连队第一次出手,一战成名,作战效果让双方都感到非常震惊。对于德国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虽然德国高层不惜一切代价四处在寻找这种火炮,但是弗廖罗夫炮兵连躲过德军的空中侦查和炮兵观测队,经常给德军实施突然猛烈的袭击,让德军闻风丧胆。
直到1941年10月,德军发起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弗廖罗夫炮兵连突然遭遇德军先头部队,炮兵们沉着应战,炮手使用火箭弹袭击敌人,其余人拼死抵御德军进攻,打光所有炮弹后,为了摧毁7门火炮,最终全连陷入包围圈,包括连长在内绝大部分人员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战斗历程。
连长弗廖罗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995年,叶利钦签署总统令追授连长为联邦英雄。
直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一共生产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加大的作用,有力打击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客秋莎火箭炮成了二战德军的噩梦。
隐姓埋名的喀秋莎
1941年5月,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苏联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上展出了很多的先进武器,,德国军官也观摩了这次阅兵,但是喀秋莎并不在其中,德国情报机关对这种火箭炮一点消息都不知道,一个月后,德国发动对苏战争,在快速的推进过程中,这一情报中根本没有的武器突然出现了,以其高速度、高密度、大覆盖的特点,让德军无处躲藏,只要听到火箭炮呼啸的声音,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技素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技素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