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义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义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义利观?
关于义利观,传统儒家大师都曾有过相关的言论。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也曾说:不义之利“不苟得”;大义面前连死都不怕,更不会贪利避祸。(《孟子·告子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传统儒家有其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所以其思想也会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在当代社会中,义利观常表现于商业中的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现象。良好的义利观,通常以重义轻利为基础,为社会普遍群众创造价值,汲取较少的物质财富;而歪曲的义利观,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甚至忽视道德,践踏诚信等。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人民所推崇的做人经商的终极追求。
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 意思:
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
二是“义气”,即主持 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 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义利观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将义、利各自的理念结合所形成的对一定社会经济矛盾的观点和认知,既包含经济层面的利益取舍,又关乎人们的价值设定和追求问题。在中国早期(特别是先秦时代)的各种义利观点主要是围绕针对公利与私利所展开的,在西周分封制时期,其经济形式的体现为领主经济。但对于平民来说,涉及自身的便是私利,其余均为公利。
义利并举,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义利并举”就是行为既符合正义,又对人对己都有利。(类似于现在的双赢)
“内圣外王”指本身要有圣人的修养,外在表现则是以王道行事。
都是儒家理想中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前一个适用于所有的人,后一个只适用于帝王
例:雇佣灾民工作就是义利并举的行为;李世民、朱棣、西奥多·罗斯福(那个发动美西战争的,不是二战的)和哈利·杜鲁门这种,基本达到内圣外王
怎样认识义与利?
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在经济管理中,就是经济管理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利就是指经济管理行为带来的物质利益,义利问题就是在经济管理中如果处理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孔子论语,《里仁第四》中的义与利,分别指的是。义 :公正的举动与道理。利:权力,地位,富贵,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向往的,但应“取之有道”即以和于道(礼)的方式取得富贵。穷困与卑贱,这是人们厌恶的,不以合道的方法去除,就不去除贫贱。
一个人要是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利用不法手段,得到了利益,那么这个人的仁德就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名声可言呢。
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下仁义道德,而去一味的追求利益。这是违背了自己良心和仁义道德的,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君子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考虑是否会违背仁,这才是君子的仁义礼法,不可以不要仁,只追求利,这是会失去自己的良心,只有做到仁,做每件事才正正规规的去做,也会得到自己该得到的利益。正如,孔子说的一样,如果不是以仁义的思想手段去得到了富贵,那就宁可不得到富贵。凡事要合乎礼法,才能做到真正的意义。而小人是不管任何时候,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事,他们根本没有道德仁义可言。
就像,历史上的君子于小人,君子都是做事坦荡,不违良心,而小人背着良心做事,结果得到了利益,但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这就是为什么要做任何事都要仁。
我认同孔子的观点,做每件事之前就要考虑是否该做,是否违背了仁义礼法,这样才能达到利的实现。比如,你是一名会计,公司的老板让你把亏损的利润作盈利,让账目看得漂亮点,会给你的好处。你就要考虑,你该怎么做,你是以仁,还是利呢?你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做报表呢,还是真实反映呢?不做盈利的话,老板会认为你的工作能力不行,做盈利的话,你就可以得到老板的看重,得到利益了。这时我们就要以仁的思想,以道德去做事,不能弄虚作假,拿出会计的职业道德,要根据事实真实的反映数据。要跟老板讲明其道理。违背良心的事,必定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最终会被税务所查出来处罚。
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概念?
义是道德准则 ,利驱动社会发展 ,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广泛认可。而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道德力量 ,还应同时倡导大公无私精神 ,限制人们谋求个人私利的思想行为 ,将社会公利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倡导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重视道义与责任,突出“义”的价值。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013年3月,习近平访非期间首次提出外交工作应坚持义利观。2014年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强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这与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一脉相承。
主张义利并重的学者都有谁?
主张义与利两者统一的人是墨子。
“义,利也。”《墨子·经上》
义可以利民,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墨子肯定“义”的价值,完全在于它可以利人,“义”和“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义”即是“利”,“义”即是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这就表明,墨子认为义、利是统一的,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不仅是最高价值,而且是道德的最高准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义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义利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