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知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刘知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知远是谁的后裔?
刘知远是刘邦的后裔
刘知远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世子孙,实际上他是西突厥的沙陀族人。刘知远生于895年,947年登基时已经五十二岁,和称帝时的李渊同龄,但是,他的后汉王朝只存在了三年多,仅仅相当于大唐的百分之一。
刘知远是汉室后裔吗?
刘知远不是汉室后裔。
五代时期,北方后晋政权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利用辽国入寇北方大乱,入据开封和洛阳,于公元 947年又建立了一个短命的“汉”王朝。
刘知远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世子孙,实际上他是西突厥的沙陀族人。刘知远生于895年,947年登基时已经五十二岁,和称帝时的李渊同龄,但是,他的后汉王朝只存在了三年多,仅仅相当于大唐的百分之一。
刘知远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不是刘邦的后代。
刘知远简介:后汉高祖,947年至948年在位,河东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为刘暠。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长大后,面有特象,为当时人所咋异。雄武过人,勇猛善战,事后唐明宗及后晋高祖时颇得战功。
刘知远是刘邦的后代吗?
刘知远(895—948年),即后汉高祖(947年―948年在位),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为刘暠。
刘知远年轻时厚重寡言,面有特象,雄武过人,勇猛善战,跟随唐明宗李嗣源及晋高祖石敬瑭时,颇得战功,反对称臣于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即位。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朝廷难控,并且手下贪婪之辈,日益形成弊政,一时敛赋成灾
刘知远并不是刘邦直系的后代。刘邦有两个儿子刘盈和刘如意,但刘盈在其扶持的太子刘据身亡后,夺取了帝位,成为汉高祖刘邦,而刘如意被封为楚王。刘知远是刘邦第三个儿子刘苍的后代。刘苍曾封为汉平王,但其子孙后来失去了王位,只能作为普通百姓生活。因此,刘知远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但并不是直系继承人。
刘知远是刘邦的后裔
刘知远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世子孙,实际上他是西突厥的沙陀族人。刘知远生于895年,947年登基时已经五十二岁,和称帝时的李渊同龄,但是,他的后汉王朝只存在了三年多,仅仅相当于大唐的百分之一。
刘知远武艺有多厉害?
刘知远武艺高强,擅长骑射,作战勇猛,多次在危难关头表现出色,受到后来成为“儿皇帝”的石敬瑭的赏识和喜爱。
他年轻时与石敬瑭一同追随后唐明宗李嗣源,因骁勇善战而备受器重。
在后晋统治时期,刘知远出任多地节度使之职,地位显赫,手下精兵数万,猛将如云。他的武艺和军事才能使他在五代时期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刘知远为什么要立汉国号?
虽然刘知远是沙陀人,但可能他认为自己是汉朝刘氏的后代吧,以维正统。
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二月,辽灭后晋之后,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以中原无主为由在太原即皇帝位,但没有改晋国号,仍以当年为天福十二年。这种情景延续至六月。后改国号为汉,是为后汉高祖。
刘知远(公元895~948年),即皇帝位后,改名为刘蒿。后唐明宗时,在河东节度使石散塘部下任押衙一职,石敬瑭密谋河东称帝时,刘知远亦为其出谋划策,但对石敬塘向契丹称儿、称臣、割地、输财的做法十分反对,但他的建议不为石敬瑭所采纳。契丹灭晋后,刘知远曾派特使上表祝贺,其实是虚以应付,同时固守晋阳(今山西太原),扩充军队,壮大实力。刘知远称帝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团中原人民反抗强烈而北归,刘知远便乘虚挥兵攻人大梁(今河南开封),再以对州为东京,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同时立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文武百官各有安置。
后汉所占区域与后晋差不多,历刘知远、刘承佑(后汉隐帝)二帝,只存4年,为五代十国期间最短命的王朝。
因为刘知远自称是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昺的后裔所以建国号为汉,又“以汉高皇帝为高祖,光武皇帝为世祖”。刘知远冒充刘邦、刘秀后裔,并径以汉为国号,便具有了显示政权正统、彰明民族大义、表现渊源有自的多重功效
其实刘知远是沙陀人,他的刘姓也是自己改的,刘知远称帝仅仅一年不到就病逝了。
如果五代的刘知远不那么早去世,能够弹压藩镇统一全国吗?
历史既然是历史,那就必然属于生活在早已经逝去的时光中的人和发生于早已然流走的岁月里的事,自然容不得半点的涂抹或者半滴的更改,当然容不下任何无聊的假设和何种无稽的设若。
五代十国之一,后汉开国之君刘思远,虽然既有治国之才,又有一定的谋略智慧,有可能扫平五代十国群雄,一统天下。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得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刘思远英年早逝就等于他缺失了所有,更缺少苍天大地的成全,必然他所有雄心壮志、宏图霸业都未能展、难以酬。
唠嗑、摆龙门阵,什么都有可能,如果五代十国的刘思远没有那么早去世,他是极有可能弹压藩镇,统一全国。但是要弹到墨线上说话,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尊重历史,才能真正以史为鉴。
可能性不大。
刘知远不算昏君,但他手下只是一个草台班子,是一帮武夫拼凑的大杂烩,作为节度使管理一镇尚可,要治理天下就不够看了。哪怕是后周创建者郭威,也说不上太大远见,奠定结束五代十国基础的是柴荣。
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时也跪舔过耶律德光。他的上位主要是契丹孤军深入在中原站不住脚,加之内乱不得不撤退,河东军没有跟辽军干过大仗,刘知远说不上多大武功,所以也不足以威慑天下。
历史既然是历史,那就必然属于生活在早已经逝去的时光中的人和发生于早已然流走的岁月里的事,自然容不得半点的涂抹或者半滴的更改,当然容不下任何无聊的假设和何种无稽的设若。
五代十国之一,后汉开国之君刘思远,虽然既有治国之才,又有一定的谋略智慧,有可能扫平五代十国群雄,一统天下。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得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刘思远英年早逝就等于他缺失了所有,更缺少苍天大地的成全,必然他所有雄心壮志、宏图霸业都未能展、难以酬。
唠嗑、摆龙门阵,什么都有可能,如果五代十国的刘思远没有那么早去世,他是极有可能弹压藩镇,统一全国。但是要弹到墨线上说话,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尊重历史,才能真正以史为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知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知远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