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安门高清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天安门高清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安门什么形状?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
详细描绘天安门?
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二、建筑简介: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它造型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天安门总高33.7米,最下面是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
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是江苏吴县人蒯祥,他被时人誉为“蒯鲁班”。
天安门城楼有几层?汗?
天安门有两层:
1、上层是歇山式的重檐,黄色琉璃瓦盖顶的城楼。
2、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洞木牌坊,名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今天的样式,并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它是无数中国人向往的地方,更以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当时为三层楼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今天的样式,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历史?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时期,天安门到大清门(明朝成大明门、中华民国称中华门)之间的千步廊形成占地几万平米的T字型宫廷广场,其东、西两次还各设一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国家主要统治机构六部及各院即设在此。这里是帝国统治机构的中枢。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1949年举办开国大典以后,天安门进行过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两次整修规模较庞大。1988年,城楼开始收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朝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天安门时的感觉吗?
记不清第一次看见天安门时是哪一年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我沿着长安街走着走着,突然抬头看见落日余晖中有一个红色的城门,古朴庄严,并没有之前想像中的那么高大,以至于我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是我从小就向往的那个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吗?这是毛主席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天安门吗?
在幼儿园学的第一首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宣传画和影视中无数次看过的天安门,发自幼心向往的天安门,一旦真实矗立在面前时,突然有点儿失望,这就是我第一次看见天安门的感觉。
年长以后回味初见的那种感觉,确实太幼稚了,如果没有毛主席在天安门城头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如果不是新中国许多重大的事件都在天安门身边发生,天安门不过就是明清皇宫的大门,然而今日天安门在中国人心中早已经不是普通的皇家建筑,而是一个强大国家的象征,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象征。
现在去北京的时候,只要有时间,我总要去天安门广场走走,漫步在庄严雄伟的天安门之下,每一步走的都很踏实,我爱北京天安门。


第一次看到天安门是1969年春寒料峭的2月份,对城门本身反倒没留下印象,反而对午门前的原始大炮一直记到现在(那时因文革故宫没开),然后站在广场上向北看,深为在苍茫的阳光照耀下的金水河的汉白玉栏杆和红墙黄瓦的建筑构成的皇家气象震撼而记忆至今,但没词形容。时隔6年之后的10月份第二次看到她,照了相,写"诗"一首如下:
曾记遥遥梦憧憬,
今朝赳赳立玉琼。
天安门前钢铁誓,
肩负重任跨征程。
最悲痛也是最长的一次是1976年9月18日,我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他老人家的追悼会。四点钟起床,9点半到达站位地点(因有百万人参加,校车只能开到军博),晚上9点钟才回到校园。
最辛苦的一次是1977年9月30日晚上,得知要在广场播放毛主席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的讲话,就与一个云南曲靖的室友借了两辆单车从学校骑了25km赶到那里,听了几分钟录音广播又骑回去睡觉。
最牛逼的一次看天安门是2008年的8月份到大会堂开个会,从四会的华润酒店乘专车,由警车开道一路绿灯到了大会堂往返,晚上到钓鱼台吃饭又走了一次夜景。可惜买不起摄相机没录下来。
迄今最后一次看到天安门是2012年7月的一个下午,因进京开会后返程车票是第二天晚上的的火车,就在王府井找了个鸡毛店睡了一早晨懒觉,下午百无聊赖就徒步围着紫禁城转了一圈,无巧不巧走到天安门正赶上降旗被堵在门洞里了,等护旗班齐步走过来时实现了0距离接触,一左一右两名护旗军官一路走一路喝“闪开!闪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安门高清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安门高清图片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