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历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农历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阴历年是什么意思?
问题:阴历年是什么意思?
答题:日历分阳历年,阴历年。阴历年是我国才有,以月亮的圆缺为划分,阴历年与阳历年的月份是不同步们的,阴历年也称农历年,有24节气,12属相,传统节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圆,春打六九头,春打五九尾,清明时节雨纷纷。
什么是公历和农历?
一,公历: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阳历的一种。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为小月,每月30天,二月是28天。但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1天,全年是366天。
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用4除得尽的是闰年(如1960年),用100除得尽的是平年(如1900年),用100除得尽用400也除得尽的又是闰年(如2000年)。
公历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因为格里历精确度很高,所以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用,通称公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即公历。
二,农历:我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都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公历就是公历。现在主要用国际历,也就是公历。它以一个太阳历年为一年,然后分成十二个月(月数为31天、30天、29天,都是人为规定的),称为阳历,即阳历。是西方人定制的,也被港台人称为西历和公元。
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也有阴历、中历、夏历、中历、农历等名称。农历不是单纯的阴历,而是阴阳结合。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太阴月作为月份的长度,加上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作为年份,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适应回归年。
什么是农历年?
意思是:农历年是中国传统历法,又有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华历(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补充资料:
农历以阴历(华历)为基础,由于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夏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转换;但华历可以反映潮汐现象,是古时指导海事活动的指南。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什么是新历,农历?
新历是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
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农历是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丁酉鸡年(公历2017.1.28~2018.02.15),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8年,用西元年份+2698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阴历,就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又叫农历,老历,黄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形成的规律来纪年方法,月亮绕地球的一圈的时间大概是29.53天,所以阴历一般都是29天30天左右,老百姓通常会说成几月初几,例如,正月初一,这就是按农历来计算的
阳历,又叫公历,新历,这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罗马人发明的,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圈来计算的,一个月大概等于30.44天,所以,阳历一般是30天31天左右,这种纪年方法,原来中国是不用的,一直到到辛亥革命后,才在中国使用,所以中国人也喜欢把他叫新历,每年的1月1日,中国人还喜欢把他叫阳历年。

农历和本历怎么分?
阴历和阳历看日历就能区分,日历上一般都是同时写出阳历和阴历的。写数字的就是阳历,比如9月12日。写汉字的就是阴历,比如七月初三。阴历和阳历的天数不一样,阴历的天数是354或者355天,而阳历的天数则是365或者366天,阳历的天数长一些。
人们所说做“公历”和“农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由来?
一,公历: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阳历的一种。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为小月,每月30天,二月是28天。但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1天,全年是366天。
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用4除得尽的是闰年(如1960年),用100除得尽的是平年(如1900年),用100除得尽用400也除得尽的又是闰年(如2000年)。
公历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因为格里历精确度很高,所以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用,通称公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即公历。
二,农历:我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都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这个问题是个严谨的科学问题。
公历,也称阳历,日历。是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基督教的渗入中华,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
它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而确定的。
一般有点学识的人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是365天多一点。人们把这365天分作十二份,每份三十天。又从其中的第二份即二月中挖出两天,加上余数五天,计七天各自分配到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将这七个月称为大月;只剩28天的二月份称为平月;其余月份称为小月。上面说到的多一点,每三至四年凑成一天,加在二月份,故二月每三至四年有一个29天,这一年称为闰年。
农历,也称阴历、月历、黄历。它是从黄帝时期就开始计算时间的历法。使用时间比公历早了几千年。
它的计算方法则是按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而制定的。月球围绕地球每29天多转一圈。人们即将这一圈定为一月。多的这半天大致两个月凑够一天加在本月中。故农历有的月29天称小月,有的月30天称大月。
不管是公历,还是农历,年的计算方式都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决定的。农历十二个月所占用的天数只有355天左右,这样三年左右就会多出一个月,加在本年中。人们称这一年叫闰年,称这-个月叫闰月。农历的月份大小及闰月时间是不固定的。凑到哪一月,就是哪一月。用现在的话说叫“随机抽取”。
公历的天,则是按地球自转的时间而定的。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人们将一天又分为二十四份即二十四时。
农历的天同公历的天一样。只是将这一天分为十二份,称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人们平时称公、农历的口语叫法也有区别。称公历一般在日期后加量词“号”。例如:二月七日说成二月七号,八月二十三日说成八月二十三号。称农历前一至十日在日期前加“初”字。如二月七日叫二月初七。从十一日至三十日不加量词。如八月二十三日只说八月二十三。从口语表达就能听出对方讲的是公历还是农历。
现在科学发达,利用电子计算。科学家已将时间计算到若干万年以后,而且每两千年都不错一秒。你说神奇不?
谢谢阅读!如有不同见解,诚邀在评论区留言。
公历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也称太阳历是西方人订制的。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叫阴历,取月相的变周期,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以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
【公历】与【农历】的区别何在?
【公历】亦称【西历】或【公元纪年】【太阳历】。
其实【年】分为三种,地球绕日(太阳)一周,历365日6小时9分9秒,称为【恒星年】。
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小时13分48秒,称为【近点年】。
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时365日5小时48分46秒,称为【回归年】。
【阳历】每年分为12个月,月大为31天。月小为30天。【平年】2月为28天,【闰年】为29天。7月份以前,单月是31天(大月),8月以后双月是大月(31)天。周而复始。
【阳历】的一个月与月球运行无关。只是将一年分为12段而已,失去了【月】的意义。
【阴历】亦称【夏历】【农历】
【阴历】月球运行的轨道称为“白道”。白道与当黄道同为天体上的两大圆,以5度9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沒于黄道者两次,历27日7小时43分11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的时间。因为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29日或30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阴历一年仅为354日……
【阴历】再配以12生肖,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简单地说,这就是祖上留下的【农历】,也称【夏历】。
限于篇幅,有机会再向朋友介绍一下,天干地支,十二生肖。
我是【杨老帅】有兴趣的朋友,可进入【杨老帅】个人空间查阅相关文章。
谢邀。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用的年月日,以及各种节日其实都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历法,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都是有着历史源流的,在这里就和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吧。
我们现在用的“公历”,也叫做“公元纪年法”。例如我们现在是公元2018年12月10日,这就是公元纪年法。那么,公元纪年法的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是怎么确定的呢?又是那一年呢?
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把耶稣出生的年份作为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正式确定并颁布实施了“公元纪年法”,从此,欧洲基督教世界开始通用。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一直以来使用的是“农历”,直到民国时期西历传入并开始使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正式确立使用“公元纪年法”,但同时保留农历。
我们现在知道,公历的一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做“太阳历”。其实,在古代欧洲特别是教会方面,特别反对的就是“日心说”,但是由于航海技术以及观星术的发展,欧洲中世纪以来大家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了,只不过教会所宣扬的是“地心说”。也就是说,公历诞生的时候他们通过测量日影高度在不同日期的分布,得出太阳绕地球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那其实是地球绕太阳所需要的时间。
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周期不是严格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而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而这一天就加在二月里,所以公历中的二月有29天的时候,4年一次,也叫做闰年(366天)。
中国古代首先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制定月份,根据五行制定日期,如金曜日、火曜日等等。月亮的圆缺在我们古代的观察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如朔、望、上弦月、下弦月等等;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以12个月为一年,这样,每年会有355或354天。
但是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4219天,为了合上这个天数,每隔2到4年,就会增加一个月,而增加的这个月就是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农历中存在闰月的原因。而具体那个月是闰月,也需要详细的计算。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为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
我们现在经常称公历也叫做阳历,农历也叫做阴历,其实我们的农历不是单纯的阳历或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按照月相圆缺计算月份和日期,也按照太阳回归计算年份,而我们熟知的24节气,也是依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制定的,然而在具体到某一日期的时候,就要对应到利用月相制定的日期上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历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历是什么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