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西庇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大西庇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万国觉醒为什么有两个西庇阿?
是的。
在古罗马,有两个西庇阿,一个是小西庇阿,带队占领了迦太基,结束了罗马和迦太基的争霸。另一个是大西庇阿,在坎尼会战中大败罗马,使得罗马城一度陷入恐慌之中。危急时刻,正是西庇阿力挽狂澜,坚持于迦太基决战,最终在扎马以少胜多,击败了哈尼拔。
万国觉醒大西庇阿天赋?
推荐天赋选择是领袖和进攻;
2.
由于西庇阿作为主将主要是在前期使用,所以会有许多不同的兵种,我们会选择领袖天赋的全员配盾和全员配剑;
3.
这个天赋可以增加当所率领部队包含3种及以上不同的兵种时,受到的伤害降低和造成的所有伤害提升;
4.
进攻天赋方面,推荐游刃有余,因为西庇阿所带的兵数量非常多,所以一般情况下西庇阿
罗马帝国的将士的名称?
卢库鲁斯(前117—前56)罗马将军、执政官
卢库鲁斯早年参加同盟者战争,后为苏拉部将,随其与米特拉达悌六世作战。前74年当选执政官,率军远征小亚,打败米特拉达悌六世,并追击至亚美尼亚,打败亚美尼亚国王提格拉尼一世,攻陷其首都。卢库鲁斯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将领,著有战史著作。
庞培(前106—前48)罗马将军、执政官
庞培出身贵族,早年作为苏拉的部将消灭了西西里的马略派残部,又转战非洲。苏拉死后,庞培倾向贵族派。前72年,在西班牙镇压了塞多留运动。前70年任执政官。前67年迅速剿灭了地中海上的海盗。至前63年,最后打败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悌六世,之后灭亡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并占领巴勒斯坦。前60年,庞培与恺撒、克拉苏结成同盟。恺撒进军罗马后,庞培退往巴尔干地区,集结兵力与恺撒作战,初战小胜后,于前48年在法萨罗战役惨败,逃亡埃及被杀。庞培在军事上颇具才能,也有许多辉煌的战绩,但在政治上的优柔寡断使其一败而亡。
安东尼(前82—前30)罗马将军、执政官
安东尼早年随恺撒出征高卢,成为恺撒最得力的大将,随其参加了高卢战争和内战的历次战役,表现出色。前44年与恺撒一起担任执政官。恺撒死后,安东尼与屋大维、雷必达结成同盟。前42年,安东尼与屋大维在腓力比战役中彻底打败了布鲁图、喀西约指挥的共和派军队,安东尼在战役中起了主要作用。随后安东尼统治罗马的东方各行省,进攻帕提亚失败。他在埃及与女王克莉奥帕特拉结婚后,与屋大维开战。前31年,双方决战于亚克兴,由于埃及女王临阵脱逃,安东尼的军队被屋大维歼灭,在逃回埃及后自杀。
屋大维(前63—后14)罗马皇帝
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在恺撒死后,成为其继承人。前43年屋大维在穆提那击溃安东尼,之后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同盟,共同反对贵族共和派。前42年,屋大维与安东亚克兴战尼的联军在腓力比战役彻底打败了布鲁图、喀西约指挥的共和派军队。前36年,屋大维最后消灭了小庞培的势力。随后与安东尼开战,前31年,屋大维在役中打败安东尼与埃及的联军,随即占领埃及,灭亡托勒密王朝。至前30年,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统治者,后又称“奥古斯都”,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屋大维是罗马内战的最后胜利者,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其在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
阿格里帕(前62—前12)罗马将军、执政官
阿格里帕出身贫贱,少年时成为屋大维的好友。前37年,屋大维的舰队被小庞培歼灭,
罗马时期,其领土幅员辽阔,盛极一时。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无论从盛世还是到末代,都有很多杰出的将领。那么今天,我便谈谈其中的三位名将。
一、卢西乌斯李锡尼卢库鲁斯
他是罗马共和国公认的名列前茅的优秀军事家。因苏拉的提拔而崛起,而且战果丰硕,战功累累,成为了一名将军和执政官。
二、大西庇阿(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
他是罗马统帅和政治家,著名的“阿非利加征服者”,灭掉北非强国迦太基,获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
三、弗拉维斯埃提乌斯
埃提乌斯,罗马护国公,罗马末代著名将领。早期的时候曾在西哥特人和匈奴人做过人质,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将蛮族玩弄于股掌之中。
蚂蚁崛起大西值得培养吗?
大西值得培养,大西庇阿是稀有战士,武力高,爆发力强,值得培养。
大西庇阿为5星级、5统御值、古典阵营武将。设计原型为古罗马统帅和政治家大西庇阿。 古罗马统帅,被誉为阿非利加征服者。
为什么汉尼拔也是古代欧洲四大战神之一?古迦太基不是北非国家吗?
古迦太基从地理位置上说,算北非国家,但在军事上,汉尼拔在意大利境内十几年基本上不败,其主要功绩都是在欧洲建立的。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中击溃罗马人。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拒绝与汉尼拔发生正面冲突,并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第二次布匿战争,为什么汉尼拔不选择一鼓作气拿下罗马而是选择回伽太基支援?
汉尼拔是迦太基著名的军事统帅和国务活动家,西方国家军事家眼中的战神。
迦太基是一个非洲北岸的沿海国家,有发达的商业和先进文明,同时在军事上也不弱。

但是这个国家的命运似乎并不太好,事实上迦太基建城的时间比罗马还早。
在建城的初期,当时的迦太基还只是一个贩卖奴隶和海上贸易的中转站,但随着势力的不断增强,它也开始了扩张。
在扩张初期,它当时的对手还不是罗马而是希腊,从此两个军事上的对手围绕着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双方打得相当的激烈并互有胜负,但是后来在希腊境内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元气大伤,由此迦太基便占据了上风,逐渐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权。

但是令迦太基人没有想到的是,希腊虽然退出了地中海的争夺,但却迎来了另一个更加可怕的对手——罗马。
迦太基自恃有发达的商业和农业,收入十分的丰厚,但是这些优势却掌握在贵族的寡头手里, 他们代表的阶级不同,并因此常常为了利益的争夺而发生冲突,彼此在相互之间进行牵制,迦太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却由于彼此之间过于自私而影响了团结对外。
但是罗马就不是这样了,当时的罗马实行的是共和制,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类似于今天的美利坚帝国。
迦太基和罗马两个都是以扩张为目的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前后共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俗称布匿战争。

而汉尼拔时期和罗马发生的战争正是第二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打的相当惨烈,由于当时的罗马国运正处于上升势头,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经过23年的激战,最终迦太基战败求和,在赔款的同时不得不撤出了西西里岛。
但迦太基是不甘心就此认输的,为了在战争中争取主动,汉尼拔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主动出击,把战火烧到意大利去!
当时年仅25岁的汉尼拔已经成为了迦太基帝国的军事统帅,在早年间就曾跟随父亲和姐夫随行出征的汉尼拔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在公元前的218年,汉尼拔率领着9万步兵、1.2万名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编成的大军出发远征。
他们经过艰难的跋涉,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突然出现在意大利的北部地区。
当时的罗马元老院十分惊慌,他们立即派出执政官朗格斯和西庇阿联合对付汉尼拔。
在特拉比亚河一战,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
在公元前的217年,在通往罗马城的交通要道上,汉尼拔设下埋伏,在特拉西美诺湖北岸有一次大败罗马军团。
此时的汉尼拔已经率军兵临罗马城下,但是由于只有区区的4万兵力,同时又缺乏攻城的设备,于是汉尼拔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前往意大利的中南部地区寻找意大利的人的起义部队,以此来打击罗马人的士气。

但是罗马人是不甘心失败的,在公元前的216年,他们又一次出动了十万人的庞大兵力,由两位执政官率领,企图一举击败汉尼拔军队。
但是天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运用新战术以少打多,成功的击败和包围了罗马军队,最后汉尼拔军队共杀死和俘虏了罗马军队7万余人。
自此以后,罗马人算是真正的知道了汉尼拔的厉害,他们再也不敢和汉尼拔进行正面的对抗,当时有很多的罗马国内的城邦投靠了汉尼拔。

但不幸的是,迦太基人太过于自私,他们在彼此之间都相互争夺各自的利益,对于汉尼拔的浴血奋战,当时的国内一直没有对汉尼拔提供人力和武器上的支援,使得汉尼拔虽屡获胜利,但不得不孤军作战。
这种情况使罗马人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抓住了一线生机。
汉尼拔这种把战火燃烧到意大利的战略策略,同时也提醒了罗马人。
他们不再派出军队和汉尼拔进行正面的对抗,而是派出军队也打到迦太基去。
迦太基最精锐的军队在跟随汉尼拔在意大利作战,因此迦太基国内形同虚设,没有能够和罗马军队作战的力量,在此情况之下汉尼拔不得不撤回到迦太基。

回到迦太基之后,汉尼拔继续率军和罗马军队作战,但不幸的是此时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先和迦太基有着同盟关系的东努米底亚王临阵倒戈,投靠了罗马人。
于是汉尼拔最终失败了,由此罗马人信心大增,而迦太基人眼看大势已去,随即向罗马人投降。
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之后,汉尼拔依然没有忘记少年时代立下的和罗马人不共戴天的誓言,他四处流亡,先后帮助过不少国家对抗罗马人。
但是这些国家不敢也不愿意继续和罗马人作对,由此汉尼拔不由得心灰意冷。
最终,在公元前的183年,汉尼拔隐居的房子被罗马人知道,他不愿意活着被罗马人被俘受辱服毒自尽,终年64岁!
写外国史要比写中国历史难度大得多,但喜欢读的人却很少,请看在东方评史创作不易的份上多给点流量和点赞吧。
由于罗马军队成功实施“费边战术”并反攻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参议院将汉尼拔召回。
在迦太基的战略方针中,放在首位的就是让战争远离迦太基在非洲的农业中心,并保护掌控迦太基政治权力的、富有的地主们的财产;同时,当时西班牙的人力和矿山资源是维持迦太基权力基础的第二支柱。迦太基如果想长期保住一个独立的陆上大国地位,那么就必须遵循以上战略方针。
在以往的战争中,罗马人领教了汉尼拔的军事才能。因此,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军队采用“Fabian strategy”(费边战术,也称“费边战略”),避免与汉尼拔展开正面交锋,而是首先消灭汉尼拔的盟友以及其他迦太基将军。
“Fabian strategy”(费边战术)由罗马共和国政治家、军事家、独裁者Quintus Fabius Maximus Verrucosus(昆图斯·法比乌斯·马克西姆斯·韦鲁科萨斯)制定。作为一种军事策略,“费边战术”强调:避免与敌人展开正面进攻和持续激战,采取迂回间接攻击打法,以及小规模的拖延消耗战来瓦解并击败对手。

法比乌斯深知汉尼拔的两个弱点:
首先,汉尼拔的军队远离迦太基本土在意大利作战,加之海上补给困难汉尼拔不可能打持久战。因此,汉尼拔企图消灭罗马的唯一希望是争取盟友的支持。但是,只要意大利人仍然忠于罗马,汉尼拔就很难取胜;
另一点,汉尼拔的军队大部分由西班牙雇佣军和高卢人组成。尽管他们不喜欢罗马,但对汉尼拔的忠诚度也令人怀疑。同时,西班牙雇佣军和高卢人不适合打攻城战,他们既没有装备也没有耐心。一旦战争僵持下去,这部分军队可能弃他而去,转向其他地方掠夺。
简述罗马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由于罗马军队成功运用“费边战术”,公元前209年,罗马将军普利利乌斯·科尼利厄斯·西皮奥(Publius Cornelius Scipio)率领一支远征军占领了新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首府Cartagena(卡塔赫纳)。

公元前207年,罗马人重新夺回了所有并入或加盟迦太基的大城市,并挫败了企图在Metaurus(梅陶罗河)增援汉尼拔的迦太基军队。
公元前206年,伊比利亚(Iberia)作为迦太基军队白银和人力的主要来源地,在“Battle of Ilipa”(伊利帕之战)中,西皮奥消灭了由哈斯德鲁瓦尔·吉斯科(Hastrubal Gisco)和马戈·巴卡(Mago Barca)率领的迦太基军队,从此彻底结束了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统治。
公元前204年,西皮奥向非洲的迦太基进攻。

前203年,在“尤蒂卡战役”和“大平原之战”中,罗马军队两次重创迦太基及其盟友,迫使迦太基参议院将汉尼拔从意大利召回。
公元前202年,西皮奥与汉尼拔在非洲的扎马进行最后一次决战,最终将汉尼拔击败。从此迦太基从一个强大的国家沦为一个罗马帝国的附属国,直到最后灭亡。
第二次布匿战争打破了当时古代世界既定势力的平衡格局,迦太基永远丢掉了西班牙。在接下来的600年中,罗马人主宰整个地中海地区。

因为没有准备攻城器械,汉尼拔就想通过打击意大利半岛上其他罗马的同盟城邦孤立罗马,以期困死罗马。但和他无法攻陷罗马的城墙一样,他也无法迫使所有的拉丁城邦背弃罗马。也没有海上的舰队帮助他从海上封锁罗马,使得罗马人和它的军队依旧可以从海上与外界保持联系,进攻汉尼拔后方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地。当汉尼拔远征罗马时,罗马的一支军队刚好登陆伊比利亚半岛,攻占了他的后方基地,它们原本是来进攻汉尼拔的,却没想到汉尼拔去进攻罗马了。所谓的第二次伽太基与罗马的战争,汉尼拔的进攻,应该是没有和伽太基本城商良过的,他只是作为伽太基在伊比利亚的殖民地总督,自己决定进攻罗马的,所以没有得到伽太基的支持。而事实上,自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后,伽太基已经丧失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其海军己无力支援汉尼拔,汉尼拔的进攻首先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没有预先考虑到罗马城的坚固防御,没有准备攻城器械,是汉尼拔战术失败的根本原因,他攻不了罗马的城,也不可能攻下其他罗马坚定同盟者的城,没有强大海军的海上封锁,他也无法围困任何有港口的拉丁城邦,最后变成了对他自己军队的消耗。随他翻过比利牛斯山的伽太基军队原本就不多,伊比利亚的后方基地也遭到罗马军队的破坏,无力支援他,他主要靠雇佣来的高卢人作战,而高卢人得不到好处,也渐渐的会离他而去,他终究还是会失败。汉尼拔战略上的失败,令他任何战术上的成功,都变得毫无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西庇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西庇阿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