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沙乐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沙乐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莎乐美的故事?
莎乐美是希律王的女儿,希律王当初娶希罗底为妻时,施洗者约翰曾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希律王曾想杀了约翰,但碍于他先知的名分而没有动手。在一次宴会上,希律王看见莎乐美公主跳舞,很是高兴,于是答应满足莎乐美公主提出的任何愿望。
莎乐美在母亲希罗底的怂恿下,提出“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希律王无奈,只好命人砍下约翰的头颅并放在盘子里,莎乐美把盘子递给她母亲。
《莎乐美》这部话剧讲了什么?
话剧的话,用的应该是王尔德的版本--圣经中这个人物并没有名字,关于这个人物更多是来源于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的记载。王尔德版的莎乐美,人物设定如下:犹太希律王安提帕:莎乐美的父王希罗底:希律王的王后莎乐美:希罗底之女Jokanaan(施洗者约翰):先知,莎乐美爱慕的对象纳拉博特:一名叙利亚青年,王宫侍卫长希罗底的传令侍从五名犹太人两名拿撒勒人两名士兵一名卡帕多细亚人一名奴隶王家宾客(来自埃及和罗马)、随从、士兵:无声角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莎乐美为什么杀约翰?
施洗约翰莎乐美是圣经中著名的人物。当人们提到施洗约翰,必然会想到莎乐美,这是因为施洗约翰莎乐美两人在圣经中演绎了一段壮烈的故事。在《圣经》的记载中,莎乐美是古巴比伦国王和他兄弟的妻子所生的孩子,而莎乐美就是为了她的母亲害死了施洗约翰。
如何理解《莎乐美》?
莎美乐是出自圣经里面一个故事的人物,美丽高贵的她是巴勒斯坦伽里黎的希律王非常宠爱的一个女儿。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女人,却拥有一颗狠辣的心。

故事的起源还要从莎美乐的母亲说起,其实莎美乐并不是希律王的亲生女儿,而是继女,而她的亲生父亲就是希律王的兄弟,也就是说巴勒斯坦伽里黎国王娶了自己兄弟的老婆,这一场“乱伦”的婚姻遭到了约翰的强烈反对和抨击,约翰是位十分正直的义人,但是莎美乐的母亲就不愿意,她因此对约翰怀恨在心,想要除掉他。有一天,希律王在一次聚会上让莎美乐为大家舞动一曲,并答应她满足她一个条件。莎美乐出色地完成了舞蹈,对希律王说她想要约翰的人头,因为希律王对这个女儿十分宠爱,甚至有点病态地迷恋她,所以答应了莎美乐的要求,砍下了约翰的人头送给她。其实莎美乐是受到了母亲的怂恿。

1893年英国作家王尔德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出唯美主义的戏剧,并重新赋予这个故事新的内涵,戏剧中,莎美乐是因为爱上了约翰,而约翰拒绝了她,因爱生恨,莎美乐通过同样的手段得到了约翰的人头。
从圣经本身的故事来说,莎美乐是一个心理被扭曲、受到母亲教唆而借刀杀人的女人,而在戏剧中,她是一个勇敢追求心中所爱,但是因为爱得极致而导致心理变态的一个可怜可悲的女人。
两个女人和一个国王杀死一位先知。
莎乐美是一个帮凶;真正想杀先知是国王。
因先知的威望已影响国王的决策。
莎乐美固然美若天人,但不足改变一切;但杀一个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理由足够。
在民众看来,国王是个因美而疯狂的君主;实质上国王不过利用女人完成自己的目的而已。
艺术家利用自己才能,对莎乐美再加工演绎成一个为爱疯狂的女神经。不过掩盖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私欲,残害先知罢了。
艺术仅表达了历史的某个瞬间,但往往与真实擦肩而过。
凡事皆有度,爱情也是,爱到极致可能就是不可收拾的悲剧,莎乐美的故事便是如此。

莎乐美本是《圣经》中的人物,是希律王与兄弟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也有说西律王是继父,这身世还挺复杂的[呲牙][呲牙]。莎乐美有无与伦比的美貌,16岁那年,莎乐美情窦初开,喜欢上了先知约翰,并主动表达了爱慕之情,意外的是遭到了先知约翰的拒绝,于是因爱生恨。

那天,大家都去参加西律王的宴会,西律王想让莎乐美给大家跳一支舞,并且答应只要莎乐美跳舞就可以满足她一个要求,出乎西律王的意料,莎乐美很爽快地答应了,一支舞跳完,莎乐美要求杀了先知约翰,说出去的话收不回,西律王只好照办,不一会,有人捧出了先知约翰的人头。

爱到痴狂的莎乐美对着先知约翰的头说“你为什么不看看我?只要你看到我,你一定会爱上我。”
有时候被人爱也不是什么好事。
女人的淫荡对于文人来说就如同是在卖豆腐,所以没有豆腐可卖的人就用贬义词来诋毁她们。任何一类人的生活如果超越了一个社会存在的步伐,那吗那些醉生梦死的人就有可能用他们恶毒的语言来批判你这与众不同的作为。
我偏爱不属于任何流派的艺术家,莫兰迪,贾科梅蒂,常玉。
莫罗也算一个。

莫罗最喜欢画妖姬。
妖姬这个词诞生于法语“Femme Fatale”,用来形容那种美丽动人,却会给男性带来灾祸的女性。
莎乐美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莎乐美本来是圣经中一个没有名字的少女公主。
在马太福音里,希律王娶了自己的弟媳海洛蒂,施洗者约翰就公开谴责这个不符合伦理的行为。
海洛蒂特别恼怒,怀恨在心,有一天,在希律王的生日宴会上,海洛蒂让自己和曾经丈夫生下的女儿莎乐美为希律王跳舞。

少女太美了。希律王十分高兴,他答应他会满足莎乐美的任何愿望,哪怕她想要国土的一半。
但是莎乐美在母亲的指示下要希律王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她,希律王很懊悔,但是只能下令把约翰斩首。

画面里莎乐美珠宝缠绵在脖颈、手臂、腰胯,这更像是印度宗教里女性的理想典范。
莫罗和印象派所属同一个时期,那个时期的欧洲正在被东方的审美所席卷,不同于印象派大量的学习浮世绘的画法,莫罗的东方主义更偏向于印度。

画中披着薄纱珠宝的少女,约翰被斩下的人头,鲜血淋漓圣光四射的人头,莎乐美丰腴的身体。
这种危险的美丽,成为文艺史的母题。


伦尼《莎乐美》
莫罗也许是小众的,但是他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更改了艺术史中女性的角色。

莫罗《莎乐美》
在莫罗之前,艺术史上的女性是纯洁,是光辉,是美的化身。
这样也许是好的吧,但一生逃不过被欣赏的命运。

她们是花瓶,供人欣赏。

她们是脆弱,供人展示力量。

但是从莫罗开始,艺术史上的女性的认知开始变得复杂。
她们同样有尖牙与利爪,她们可以带有攻击性。在她们美丽的容颜下,不再只有纯真,而是透露着冷酷和严峻、罪恶、命运与死亡。

在教科书上这样形容诞生了莫罗这样“妖姬”主题的19世纪末期。
“那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物质至上,唯利是图的观念肆意横行。女性开始堕落,于是她们在艺术史上开始展露邪恶的一面。”


我反倒不这样觉得。
这也许是女性从客体变为主体的开始。从这一刻起,她们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命运。

在王尔德改编的《莎乐美》中,王尔德对莎乐美充满了赞美,莎乐美不再是受到母亲指使懵懂无知的少女。
她说要斩下约翰的头颅,也是因为她爱上了约翰却无法得到回应,她也只是想亲吻他的嘴唇。
她当众跳“七重纱舞”,每跳一段会脱去一层纱,据说,上帝有七层面纱,掀开最后一层面纱,真理便现身了。

荣格曾经说过,每个男人心中都拥有一个梦想中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叫做“阿尼玛”(Anima)。
在不同人的心中,阿尼玛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邪恶的。

克拉纳赫《莎乐美》
世间的女子也不过就是这两种。
善意的阿尼玛会引导男人上升,邪恶的阿尼玛会引导男人毁灭。

卡拉瓦乔《莎乐美与施洗约翰的头颅》
而莎乐美是这世间所有邪恶阿尼玛的化身,她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海妖塞壬,引向甜蜜的死亡。
“使人尊敬女人的,或者常常让世人害怕女人的,是她的天性,她的纯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沙乐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沙乐美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