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叫农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什么叫农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农历的意思是什么?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
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农历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合历。
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因使用“夏正”,古时称为夏历。
阴历是怎么算的?一年多少天啊?
阴历一年是354天左右。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按照一般的说法,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区别。
农历年怎么算?
农历一年为12或13个月,每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个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
春夏秋冬分别是农历的几月?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农历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至九月为秋季、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季。如果按国际惯例分别是1、2、3为春,4、5、6为夏,7、8、9为秋,10、11、12为冬。国历以十二个月分、各三个月,农历以二十四节季分,节季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气温法:已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摄氏度以上为春季开始、22摄氏度为夏季开始、下降至22摄氏度为秋季开始、下降至10摄氏度以下为冬季开始。
农历的算法怎么算?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算: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中国农历算法有下例六条规则:
一:月全黑规则-月全黑的日子是农历月的第一天。农历月周期由此而定。
二:24节气规则-24节气把天文年按太阳角度分成24等份,15度一节气。这个规则确定了农历和天文年的关系。
三:冬至规则-冬至必须落在农历冬月。如果落不上,腊月之前就要添上一个月,成为闰年。
四:闰月规则-如果是闰年,冬月后边第一个不含主节气的月份定为闰月。
五:60年周期-农历年以60年为一周期。
六:规则一和二的计算必须以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观察为准。
答:农历的算法一般从正月初一算起,也就是一月开始。一直到农历十二月三十,也就是腊月三十止。闰月一般闰在农历月份上,阳历不闰月,例,今年闰二月,闰在农历二月份上。回答完毕。
人们所说做“公历”和“农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由来?
一,公历: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阳历的一种。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为小月,每月30天,二月是28天。但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1天,全年是366天。
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用4除得尽的是闰年(如1960年),用100除得尽的是平年(如1900年),用100除得尽用400也除得尽的又是闰年(如2000年)。
公历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因为格里历精确度很高,所以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用,通称公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即公历。
二,农历:我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都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这个问题是个严谨的科学问题。
公历,也称阳历,日历。是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基督教的渗入中华,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
它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而确定的。
一般有点学识的人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是365天多一点。人们把这365天分作十二份,每份三十天。又从其中的第二份即二月中挖出两天,加上余数五天,计七天各自分配到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将这七个月称为大月;只剩28天的二月份称为平月;其余月份称为小月。上面说到的多一点,每三至四年凑成一天,加在二月份,故二月每三至四年有一个29天,这一年称为闰年。
农历,也称阴历、月历、黄历。它是从黄帝时期就开始计算时间的历法。使用时间比公历早了几千年。
它的计算方法则是按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而制定的。月球围绕地球每29天多转一圈。人们即将这一圈定为一月。多的这半天大致两个月凑够一天加在本月中。故农历有的月29天称小月,有的月30天称大月。
不管是公历,还是农历,年的计算方式都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决定的。农历十二个月所占用的天数只有355天左右,这样三年左右就会多出一个月,加在本年中。人们称这一年叫闰年,称这-个月叫闰月。农历的月份大小及闰月时间是不固定的。凑到哪一月,就是哪一月。用现在的话说叫“随机抽取”。
公历的天,则是按地球自转的时间而定的。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人们将一天又分为二十四份即二十四时。
农历的天同公历的天一样。只是将这一天分为十二份,称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人们平时称公、农历的口语叫法也有区别。称公历一般在日期后加量词“号”。例如:二月七日说成二月七号,八月二十三日说成八月二十三号。称农历前一至十日在日期前加“初”字。如二月七日叫二月初七。从十一日至三十日不加量词。如八月二十三日只说八月二十三。从口语表达就能听出对方讲的是公历还是农历。
现在科学发达,利用电子计算。科学家已将时间计算到若干万年以后,而且每两千年都不错一秒。你说神奇不?
谢谢阅读!如有不同见解,诚邀在评论区留言。
公历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也称太阳历是西方人订制的。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叫阴历,取月相的变周期,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以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
【公历】与【农历】的区别何在?
【公历】亦称【西历】或【公元纪年】【太阳历】。
其实【年】分为三种,地球绕日(太阳)一周,历365日6小时9分9秒,称为【恒星年】。
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小时13分48秒,称为【近点年】。
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时365日5小时48分46秒,称为【回归年】。
【阳历】每年分为12个月,月大为31天。月小为30天。【平年】2月为28天,【闰年】为29天。7月份以前,单月是31天(大月),8月以后双月是大月(31)天。周而复始。
【阳历】的一个月与月球运行无关。只是将一年分为12段而已,失去了【月】的意义。
【阴历】亦称【夏历】【农历】
【阴历】月球运行的轨道称为“白道”。白道与当黄道同为天体上的两大圆,以5度9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沒于黄道者两次,历27日7小时43分11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的时间。因为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29日或30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阴历一年仅为354日……
【阴历】再配以12生肖,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简单地说,这就是祖上留下的【农历】,也称【夏历】。
限于篇幅,有机会再向朋友介绍一下,天干地支,十二生肖。
我是【杨老帅】有兴趣的朋友,可进入【杨老帅】个人空间查阅相关文章。




谢邀。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用的年月日,以及各种节日其实都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历法,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都是有着历史源流的,在这里就和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吧。
我们现在用的“公历”,也叫做“公元纪年法”。例如我们现在是公元2018年12月10日,这就是公元纪年法。那么,公元纪年法的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是怎么确定的呢?又是那一年呢?

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把耶稣出生的年份作为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正式确定并颁布实施了“公元纪年法”,从此,欧洲基督教世界开始通用。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一直以来使用的是“农历”,直到民国时期西历传入并开始使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正式确立使用“公元纪年法”,但同时保留农历。
我们现在知道,公历的一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做“太阳历”。其实,在古代欧洲特别是教会方面,特别反对的就是“日心说”,但是由于航海技术以及观星术的发展,欧洲中世纪以来大家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了,只不过教会所宣扬的是“地心说”。也就是说,公历诞生的时候他们通过测量日影高度在不同日期的分布,得出太阳绕地球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那其实是地球绕太阳所需要的时间。
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周期不是严格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而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而这一天就加在二月里,所以公历中的二月有29天的时候,4年一次,也叫做闰年(366天)。

中国古代首先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制定月份,根据五行制定日期,如金曜日、火曜日等等。月亮的圆缺在我们古代的观察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如朔、望、上弦月、下弦月等等;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以12个月为一年,这样,每年会有355或354天。
但是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4219天,为了合上这个天数,每隔2到4年,就会增加一个月,而增加的这个月就是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农历中存在闰月的原因。而具体那个月是闰月,也需要详细的计算。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为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

我们现在经常称公历也叫做阳历,农历也叫做阴历,其实我们的农历不是单纯的阳历或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按照月相圆缺计算月份和日期,也按照太阳回归计算年份,而我们熟知的24节气,也是依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制定的,然而在具体到某一日期的时候,就要对应到利用月相制定的日期上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什么叫农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叫农历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