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成公主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文成公主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成公主去西藏路上走了几年,都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
史书记载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途径甘肃,青海然后到达西藏。具体记载没有,但是据藏区传说藏历四月十五日是文成公主进入拉萨的日子。也就是两年多的时间。有几件事是值得回味的,乌鸦使坏,羊毛铺路,树干搭桥,天鹅报信。
文成公主叫啥名字?
文成公主本名为李氏,别称汉女氏,甲木萨。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七年,为何一直没有子嗣?
应该是受到了高原气候的影响,所以没有孩子。
文成公主(?—680年),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谁入藏更早?
文成公主比金城公主入藏早。文成公主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入藏,金城公主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入藏。
文成公主(625-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唐贞观十四年(640),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向唐朝请婚。唐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739),出身名门。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无名宗室之女和亲,金城公主实为和亲公主之真实“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为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唐中宗与唐睿宗之兄。唐中宗养女。神龙三年(707),吐蕃赞普遣使请婚,中宗许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景龙四年(710)春,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中宗亲送至始平(今陕西兴平),赠以锦缯、杂伎百工和龟兹乐,命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护送至吐蕃,赞普为另筑城居。金城公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此间,唐、蕃虽曾进行过多的次战争,但由于金城公主的努力,双方使臣往来频繁,双方终于在开元二十一年(773),唐、蕃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约以互不相侵,并于甘松岭互市。
历史上文成公主出身远不及金城公主。在汉族文献中,对文成公主的介绍很简略,对金城公主的记载介绍很详细,金城公主和唐玄宗保持着兄妹关系和通信。但在藏族文献中,却对文成公主推崇备至,编出很多传说故事,在藏族人民心中具有不平凡的地位。
金城公主入藏更早。
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在位时和亲,文成公主是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在前.金城公主在后.文成公主是640年和亲,金城公主是710年和亲,前后相差七十年。
这两位公主,都是和亲时加封为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是李唐王朝皇室的女孩儿,即皇帝本家亲戚的女儿。唐太宗是唐中宗的祖父.两位公主都是以皇帝的女儿名分出嫁的.算起来,文成公主是金城公主的姑奶奶。两位公主都对唐蕃和平做了重大贡献.其中金城公主的任务更艰巨一些,在她嫁到吐蕃期间,唐朝与吐蕃继续交战,金城公主对促成和平起了重大作用.
唐朝著名的文成公主进藏后,她的结局如何?
文成公主是唐朝与吐蕃和亲的著名历史人物,但文成公主并非真正的大唐公主身份,而是唐太宗之堂侄的女儿,算是李唐远支宗室女。而文成公主为人熟知的事迹除了和亲,还有就是坐落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了,这座宫殿就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造的,象征着藏族与汉族的友好与和平。

文成公主入藏
唐贞观8年,吐蕃赞普和唐太宗互遣使节拜访,促进交流,双方关系开始融洽。经过一轮互访后,松赞干布又遣使入唐提出迎娶唐朝公主的要求,但此时的唐太宗可能是不愿意让唐朝公主远嫁,因此并未同意。与吐蕃同时期到访大唐的使节还有一波人,那就是吐谷浑王诺曷钵,吐蕃特使遭到求婚拒绝后,便认为是吐谷浑王对唐太宗进了谗言,因此将此事回禀了松赞干布。

唐贞观12年,松赞干布以吐谷浑阻碍和亲为由出兵吐谷浑、党项、白兰羌,一路凯歌并强势逼进大唐松州。此时的松赞干布兵锋正盛,便威胁大唐送一公主入藏,否则要兵入唐界。但松赞干布真的是不知道唐军的战斗力有多强,唐将牛进领千余先锋便重击了吐蕃军队,松赞干布这才醒悟过来。还没等唐将侯君集的后续部队到达,松赞干布便仓皇退兵逃跑,并派遣使节带着五千两黄金入唐谢罪,并以无数珍宝作为聘礼再次向唐朝请婚。
“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敦煌吐蕃历史文书》

贞观15年正月十五,唐太宗也不好在回绝诚意满满的松赞干布,便封远支宗室女为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并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公主入藏,即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与吐蕃百官一起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一行百余人,向李道宗行唐制子婿之礼后,带公主回往逻些(拉萨)。
挚爱一生
“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贤者喜宴》
也许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千挑万选出来的和亲之人,想必也有倾国倾城之容貌,才智也属于上佳,也许是忌惮唐朝的威严,入藏后的文成公主得到了松赞干布的宠爱,并被封为了王后,也就是吐蕃王的嫡妻正室。文成公主也得到了吐蕃人民的爱戴,算是和亲政策中过的比较舒服的汉族公主了。

根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汉文化里成长,到了西藏并不习惯吐蕃人赭面的习俗,松赞干布便下令禁止了这一传统习俗,为了文成公主,废除了吐蕃人长久以来的民族习俗,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松赞干布自己也效仿汉人,穿着丝绸衣物,研学汉文化经典儒家名著。松赞干布还为文成公主修筑了布达拉宫,恢宏壮丽,宫殿多达1000间宫室。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不治而亡,此时的文成公主与丈夫松赞干布已经阴阳两隔了30年。吐蕃以隆重的葬礼来送别这位为吐蕃带来文化繁荣与和平的天使,大唐也派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这位为国家和平奉献一生的公主。文成公主在藏族人民心中留下了崇高的地位,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也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藏民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至今任屹立于拉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谊,并向吐蕃带去了汉人的文化,对吐蕃国的开化有着深远影响。文成公主和亲,在当时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而对于未来来说,将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从此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文成公主进藏之后,与其他和亲公主一样,命运和国运荣辱与共。
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册封宗室女(非皇帝亲生)文成公主作为和亲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且令大将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她前往吐蕃(即现在的西藏)。
此处用“下嫁”二字,绝不是有意拔高大唐、贬低吐蕃。
松赞干布为了给唐太宗当女婿,曾三次向唐太宗提出和亲要求,第一次遭到太宗拒绝之后,第二次再度提出此要求,又遭到拒绝。松赞干布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率大军侵入大唐边境。

大唐与吐蕃就这么在边境打了一仗,吐蕃惨败(松州之战)。
这一场为了“当女婿”的战争,让松赞干布对大唐有了重新的认识;而李世民也意识到,这位两度向他求情的吐蕃国王,绝不是番邦小国似的“村长”。大战过后,松赞干布惊惧之下,派出使者向李世民求和,并且第三次提出和亲的请求。
李世民虽有能力再次打败吐蕃,却不想再动兵戈,便同意了这门亲事,并下诏:
“夷狄亦人耳…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朕为天下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夷狄也是人,怎么能看不起人家呢?既然人家愿意管我叫爸爸,那朕就勉为其难,当他们的爸爸得了。这样一来,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朕只是吃了一点亏,少了个女儿罢了。
打了胜仗还和亲?难道和亲不是为了换取和平?
这就是李世民与前朝和亲政策的不同之处:前朝和亲是屈尊受辱;李世民的和亲,则是天可汗对周边小国的“恩宠”。
松赞干布对这份“恩宠”有多重视呢?请看历史记载:
松赞干布达成和亲之后,并亲自跑到柏海(黄河源头)迎娶文成公主。上表李世民,言必称女婿,其卑其躬,一纸难尽。

李世民对这位女婿的卑躬,感到非常高兴,大笔一挥,为文成公主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
各类能工巧匠5500人、各种牲口5500种、各种植物种子3800类、无数金银财宝,所有这些嫁妆里,最具分量的,当属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
这些嫁妆,哪里是为了给大唐撑门面?分明是要改造吐蕃呀!
果然,文成公主进藏之后,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大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有这样一句: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自从大唐圣主施行和亲一来,番邦小国、夷狄之邦的风气,与大唐有何异处?
有强大的盛唐给文成公主做背书,加上李世民给她准备的如此丰厚的嫁妆,文成公主在吐蕃受到了极高的尊崇——藏人尊称文成公主为甲木萨,意为:汉地过来的女神。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后,时时难忘大唐。每逢日落,文成公主都会登上拉萨最高的山峰,仰望长安的方向。松赞干布无法排解文成思乡之苦,便为她在拉萨海拔最高的地方——玛布日山,修筑了宏伟的宫殿布达拉宫。
公元649年,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8年后,唐太宗驾崩。松赞干布作为李世民的女婿,亲自来吊祭“父亲”。唐高宗李治也毫不吝啬,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并以他的容貌雕刻石像,陈列在昭陵玄阙之下。

松赞干布吊祭李世民,这其中,无疑有文成公主的功劳。
次年,松赞干布去世,由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王位。
松赞干布去世时,年仅33岁,芒松芒赞继位时又能有几岁呢?由此,吐蕃的一切大小事务,均由大相(宰相)禄东赞摄政。禄东赞何许人也?当年三次代松赞干布向李世民求亲的“红娘”,便是此人。
禄东赞摄政时期,依旧执行与大唐交好的政策。在这一时期,文成公主的地位依旧非常尊崇。
667年,禄东赞去世,禄东赞的儿子论钦陵继承大相之位。
若钦陵与禄东赞不一样,禄东赞一生都在为强大吐蕃而努力,而若钦陵则更热衷于扩张领土。若钦陵始一摄政,便开始对大唐动兵。
吐蕃与大唐再次陷入战火,苦的,只有两国百姓,还有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多次上书大相芒松芒赞,请求他停止兵戈,还两国和平。可是,芒松芒赞连自己都朝不保夕,又岂能管得了别人?
此时的文成公主,已经42岁。
战火不止席卷了两国边界,还席卷了松赞干布为她修建的宫殿——布达拉宫。从此以后,文成公主再也没有登高远眺,大唐,只在她心中。
当年,李世民将她许配给松赞干布,为的是天下太平。如今两国刀兵又起,便意味着文成公主没有完成和亲的目的。即便两国都敬重她曾为和平作出的贡献,她本人亦对战争深感惭愧。
文成公主的晚年,时时处于这种惭愧之中。这种凄苦,唯有她自己知道。

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去世,大唐与吐蕃暂时停止战火。吐蕃王朝为文成公主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她葬在藏王陵(松赞干布墓)旁边;而大唐,也遣使奔赴吐蕃吊祭文成公主。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她。
公主和亲,一般都是帝王为了维持短暂和平而做出的取舍。毕竟是政治婚姻,公主们的命运大多曲折,前往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气候、水土、生活习俗都要重新适应。当然,公主的幸福指数,只有她自己知道。

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入藏后享有崇高的地位
文成公主并不是李世民的女儿,只是宗室远亲。面对吐蕃的多次提亲,李世民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在宗室当中挑选一女子,册封为公主,这才有了文成公主入藏。
当时入藏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张机票,说走就走。某种程度上看,入藏路上的文成公主如同一位苦行僧,尽管她有贵族身份,她随行的车辆载满了中原的金银、丝绸,但这显然不是一次愉快的度假,那条路上,埋藏着战争、仇恨、劫匪以及自然灾害。

所有的金银珠宝都是旅途的重负,成了发给强盗的邀请函。我不知道尚出于青春期的文成公主是否暗地里哭泣过,是否有逃生的念头?
松赞干布的迎亲队伍与大唐的远嫁队伍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相遇,行完子婿之礼,说完客套话,就带着文成公主返回逻些。
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为其举办婚礼,并加冕她为王后。婚后,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还算不薄,为她建宫殿、改习俗,处处礼敬有加。为了和文成公主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两人婚后一起生活九年,并未生育子女,但这并不是两人感情问题,更大可能是松赞干布身体原因。松赞干布有五个妻子,但却只有一个妻子为他生过一个儿子。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寡居三十年,她的地位依旧很高,一样得到藏族人的尊敬和爱戴。《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
松赞干布所有的妻子中,只有文成公主享有赞蒙的尊称。

第一位“援藏干部”,意义不亚于汉朝的“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支援西藏发展,带去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物质。《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文成公主带去的嫁妆有:
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有很多烹技食物、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文成公主本人就博学多才,再加上带去大量工匠与技术,传播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开发了吐蕃,改变了当地原有的面貌。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大型工程项目,都采用了文成公主带去的先进技术。

唐朝人陈陶写过一首《陇西行》,诗中就记载着文成公主入藏后,西藏的变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天花而去世。吐蕃人为纪念她,专门造了一尊文成公主的塑像,并保留至今。

文成公主是李世民的一颗棋子,她的婚姻身不由己,被赋予太多的沉重的抱负。不管她过得好不好,她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使命,客观上也点亮了文明之光。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事情,还要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说起,而且,这次和亲就是一次不打不相识的友谊开端。

大唐建立之后,在唐朝大军的屡次西征之下,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突厥、吐谷浑、党项、羌等均向唐朝表示臣服,特别是突厥和吐谷浑,都接受大唐的赐封,并与大唐和亲,娶了唐朝宗室公主。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偏居西垂高原,深深的感觉到被大唐忽视了,你要不派兵来打我呀,要不也跟我联络联络,给个消息,确定一下互相之间的关系呀。终于,耐不住寂寞的松赞干布,在贞观八年(634年),派使臣到大唐拜见了太宗李世民,而太宗也遣使回访。正是这次互访,松赞干布得知突厥、吐谷浑等部落竟然都与大唐和亲,娶了唐朝公主。松赞干布一想,他们都跟大唐和亲了,我也要和亲,我也要娶唐朝公主。于是,松赞干布再次遣使者,带着厚礼希望聘娶唐朝公主。
太宗李世民在收到松赞干布的请求之后,觉得吐蕃就是一无足轻重的小邦,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和亲请求。吐蕃使者感觉如果直接告诉松赞干布,唐朝看不上吐蕃,不许和亲,这太伤松赞干布自尊了。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说是吐谷浑王诺曷钵从中作梗,太宗才拒绝了和亲请求。

松赞干布一听,激动了,出兵给我打。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领吐蕃大军出击,很快就击败了吐谷浑、党项、羌等部落,直逼唐朝的边境松州城。松赞干布得意了,看吧,我比吐谷浑厉害多了。他就又派人去长安,向太宗请求和亲,还威胁说,如果不同意,就率军入侵唐朝。
太宗接到和亲请求之后,嘿,你个小邦不管你,你还开始蹦跶了,下令松州都督韩威迎敌。结果,韩威轻敌,被松赞干布击败。临近的阔州、诺州刺史见状,投降吐蕃。松赞干布在西部边境制造的混乱,成功引起了太宗的重视。太宗派开国元勋、大将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右领大将军执失思力、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左领军将军刘简兵分多路出击吐蕃。
在西藏文献中,全部说这次大战是吐蕃获胜,并迫使太宗和亲。而在两唐书等史料中,则说这次大战根本就没有全面交战,唐朝先锋牛进达率前锋军到达边境后,夜袭松赞干布,击败了吐蕃军,杀敌千余人。在侯君集所率唐朝主力还未到达战场前,松赞干布就已经决定撤军了。他不但全面交还了所占的唐朝数州,还主动退出了所占领的吐谷浑、党项、羌等地。

据《资治通鉴》记载,松赞干布撤军后,遣使前往长安,“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向太宗谢罪,并多次请求和亲。太宗感觉吐蕃偏远,劳师远征耗财费力,得不偿失。于是,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即松赞干布撤军三年后,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太宗李世民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率群臣亲自到柏海(青海玛多县)迎接文成公主,并拜谒李道宗,向李道宗代表的太宗行子婿之礼。随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同返回拉萨(当时叫逻些)。
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将原本的王宫扩建成了拥有1000多间宫室,富丽堂皇的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在西藏的相关文献中,自文成公主入藏后,就再也没有松赞干布与其他女子一起生活的相关记录。

649年,太宗去世,唐高宗遣使入吐蕃告哀,并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遣使到长安祭悼太宗。第二年,即650年,松赞干布也跟随太宗而去。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三十余年。
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吐蕃修建了众多的佛寺,特别是在拉萨城北修建了小昭寺,用来供奉从唐朝带来的佛像,促进了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同时,文成公主还将汉族文化带到了西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文成公主由此得到了吐蕃人民的广泛爱戴。文成公主的事迹,也被大量的记录在了戏剧、壁画和传说中。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入藏40年后,因为感染“黑痘”,即天花,病情严重,在拉萨去世。吐蕃王朝为文成公主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唐朝也派使臣前往吐蕃祭悼。
此后,跟唐朝交好的吐蕃赞普,在与唐朝来往时,皆自称文成公主后代,称唐朝皇帝为舅舅,自己为唐朝的外甥。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和亲,进一步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成公主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成公主图片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