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冯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冯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冯茂是哪部评书的人物?
明英烈》人物
常茂( -1393),常遇春长子,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
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历史上我们有过几次大的疫情发生呢?
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 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其中有详细记载的疫情共258次。每次疫情,都能让当时的社会为之战栗。但是,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因为, 我们庆幸拥有伟大的中医药,与瘟疫展开过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并无数次救民族于危难。可以说,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也正是那一场场瘟疫,推动着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疫情是03年的非典,全国共感染5327例,死亡349例。非典疫情发生后,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公布施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各级政府从人事、政策、法律、资源、医疗、教育、交通、体育等多领域,对疫情进行全面的防控,得以最终击退SARS。
如今,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肺炎疫情,党中央立刻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可谓手段尽出:从大喇叭方言广播到无人机空中巡查,从社区封闭式管理到交通工具设隔离区,从口罩预约购买,到暂停限号、严厉打击犯罪等, 在确保尽可能阻断疫情传播途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却在整个世界泛滥成灾,但我始终坚信,在全世界人民的众志成城,互帮互助,抗击疫情的情况下,新冠肺炎一定会被彻底击败。



从古到今,人类经历很多的疫情,其中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鼠疫、天花、霍乱、流感。
鼠疫
鼠疫有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叫做“黑死病”,鼠疫曾在历史上有多次大流行。鼠疫是我国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
14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欧洲四分之一人口死亡,全球人口减少1.25亿;1910-1911年我国东北爆发鼠疫,持续6个月,死亡6万于人。
目前鼠疫有多重在市的疫苗。
天花
天花病毒也是人类历史上在世界范围类大流行过得病毒。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美洲大陆有原住民2000-3000万人口,欧洲人将天花患者用过的物品送给当地原住民后,15世纪到17世纪,在美洲大陆爆发了天花大流行,约100年后,当地原住民减少到100万人左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艾华德发现了牛痘疫苗。1967年开始,人类进行了消灭天花病毒的行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目前仅有美国和俄罗斯的病毒实验室里保存着供研究用的天花病毒。
霍乱
19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了7次霍乱大流行,累计死亡人数达到5000万人。那个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相信让很多人多这个流行病都印象深刻。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每年,估计有300万~500万霍乱病例,另有10万~12万人死亡。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目前已经有霍乱预防接种疫苗。
流感
流感病毒是大家目前最为熟悉的和经常听到的一种传染性相对较强的病毒。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大流行,是最具破坏性的现代流感大流行,导致50万美国人以及全球5000万人丧生。大约20%-40%的世界人口收到感染。
1957-1958年亚洲型流感H2N2大流行,该病毒最先在中国得到确认。
1968-1969香港型流感H3N2大流行,1977年俄罗斯型流感H1N1;1997年H5N1大流行。
1999年H9N2流感;2002年H7N2传染人类;2005爆发H5N1禽流感;2009H1N1猪流感感染人类;2019-2020年新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
2009-2014年,流行病学界就发现了1000种新病毒,就流感而言,我们花了整整100年的时间,才确认了甲乙丙三种基本流感。
全球大流行其实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都挥之不去的,聚集、通商、贸易、战争等因素都会造成相对的全球大流行。
最近国外有评论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用了古老的办法。除去翻译问题,这个说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疾年”“疟疾”等词已记载在祭祀占卜活动中。而历史上有详细描述的“大疫”共258次。
周朝1次,秦朝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朝20次,明朝64次,清朝74次。(邓拓《中国救荒史》)。
而从南北朝起,政府已承担征集、实验与发放药方给百姓免发放防疫汤药,减轻瘟疫的危害烈度。与中国南北朝几乎同时,西方的拜占庭帝国遭受瘟疫的毁灭性打击。

从公元541年到599年,从君士坦丁堡到地中海沿岸的大量城镇,先后爆发了五次严重瘟疫,至少造成两千五百万人死亡,欧洲人口因此下降了降近一半,史称“查士丁尼大瘟疫”。
这场大瘟疫不仅彻底毁掉了拜占庭重建罗马盛世的梦想,也对欧洲地缘政治与社会演进产生巨大影响。而公元前4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人与斯巴达人血战正酣,一場瘟疫不期而至,很快超过了流血战争,一度视为骄傲的雅典社会治理体系,在浩劫中崩溃。
斯巴达人则撤回战斗的军队,他们不冒险与患病的敌人作战。雅典人则有一半人口死于瘟疫。至于这场瘟疫是怎样结束的?

人们发现雅典的铁匠很少染病,意识到炽热的火焰可以驱除瘟疫,于是活着的雅典人都举起了火炬,使整座城市燃烧,瘟疫终于散去。无论如何,我们今天也这样认为:当温度升高后,病毒会逐渐消失。这次大瘟疫,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有详细记载的第一次瘟疫。
而中国到了北宋时,虽然政府不重视军备,但很文艺,也很仁义。当时朝廷收集编订《集验方》《简要济众方》《庆历善救方》《圣惠方》《四时摄生论》等中草药方集,当某地(如临安)发生瘟疫时,由皇帝下令和剂局,研制防疫汤药,免费发给百姓。

而且宫中太医也会被派往疫区,带领并指导当地医生救治百姓,到明朝,嘉靖二十年京城暴发“疾疠”,明世宗懂中医,自己研制了《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并令官员向民间印发药方。
明万历十五年,京城大疫,明神宗将太医院医生全部调出在北京城内及周边开诊,免费医治患者。这个特殊的时候,往往会显示出帝国的防疫体系和动员机制,在救助百姓于大疫上的仁心和作用。而当时的手段,只是中医药和隔离。
清朝满洲人进入中原,畏惧天花如畏魔鬼,隔离措施极严。顺治、康熙皇帝都下过死命令:“凡民间出痘者,移之三四十里外,防传染也”。在承德避暑山庄也有“避痘”之意。

到了民国,西学西医渐入,有了疫情除隔离,还推进戴口罩。但当时国人不习惯,“各匠人戴口罩,十有九位都戴在了下巴上”。
这是1936年10月4日,北京《益世报》上的一篇文章《卫生与口罩》所载,文中“匠人”指理发店员。可见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不易,而长期陋习要改变,是很难的,比如滥食野生动物,不拿出霹雳手段,是很难改掉的。
追溯人类历史,疫病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威胁。
公元前5世纪,席卷雅典的一场瘟疫直接导致近四分之一的士兵死亡,是雅典输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重要原因,古希腊文明由盛转衰。
公元2世纪中后期,席卷古罗马的瘟疫,夺走了罗马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古罗马文明从此走向没落。
16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天花疫病,造成印第安人人口巨大损失。
一战末期爆发的世界性大流感,最终导致全球10亿人感染,超过5000万人死亡,远超战场的伤亡人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疫情。
疫病加快王莽失败,王莽派冯茂、廉丹等征讨益州附近蛮夷,因环境潮湿、补给不足,导致疫情爆发,数万士兵死于疫病,因为这几次战争,大大缩短了王莽的统治时间。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举行南征。大军分三路,分别向南挺进。这年五月,诸葛亮亲自率领的西路主力渡过金沙江(泸水),进入今云南地区。潮湿的山区,军队中感染疟疾而死亡的人难计其数。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疾年”“疟疾”等词已记载在祭祀占卜活动中。而历史上有详细描述的“大疫”共258次。
周朝1次,秦朝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朝20次,明朝64次,清朝74次。(邓拓《中国救荒史》)。
而从南北朝起,政府已承担征集、实验与发放药方给百姓免发放防疫汤药,减轻瘟疫的危害烈度。与中国南北朝几乎同时,西方的拜占庭帝国遭受瘟疫的毁灭性打击。

从公元541年到599年,从君士坦丁堡到地中海沿岸的大量城镇,先后爆发了五次严重瘟疫,至少造成两千五百万人死亡,欧洲人口因此下降了降近一半,史称“查士丁尼大瘟疫”。
这场大瘟疫不仅彻底毁掉了拜占庭重建罗马盛世的梦想,也对欧洲地缘政治与社会演进产生巨大影响。而公元前4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人与斯巴达人血战正酣,一場瘟疫不期而至,很快超过了流血战争,一度视为骄傲的雅典社会治理体系,在浩劫中崩溃。
斯巴达人则撤回战斗的军队,他们不冒险与患病的敌人作战。雅典人则有一半人口死于瘟疫。至于这场瘟疫是怎样结束的?

人们发现雅典的铁匠很少染病,意识到炽热的火焰可以驱除瘟疫,于是活着的雅典人都举起了火炬,使整座城市燃烧,瘟疫终于散去。无论如何,我们今天也这样认为:当温度升高后,病毒会逐渐消失。这次大瘟疫,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有详细记载的第一次瘟疫。
而中国到了北宋时,虽然政府不重视军备,但很文艺,也很仁义。当时朝廷收集编订《集验方》《简要济众方》《庆历善救方》《圣惠方》《四时摄生论》等中草药方集,当某地(如临安)发生瘟疫时,由皇帝下令和剂局,研制防疫汤药,免费发给百姓。

而且宫中太医也会被派往疫区,带领并指导当地医生救治百姓,到明朝,嘉靖二十年京城暴发“疾疠”,明世宗懂中医,自己研制了《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并令官员向民间印发药方。
明万历十五年,京城大疫,明神宗将太医院医生全部调出在北京城内及周边开诊,免费医治患者。这个特殊的时候,往往会显示出帝国的防疫体系和动员机制,在救助百姓于大疫上的仁心和作用。而当时的手段,只是中医药和隔离。
清朝满洲人进入中原,畏惧天花如畏魔鬼,隔离措施极严。顺治、康熙皇帝都下过死命令:“凡民间出痘者,移之三四十里外,防传染也”。在承德避暑山庄也有“避痘”之意。

到了民国,西学西医渐入,有了疫情除隔离,还推进戴口罩。但当时国人不习惯,“各匠人戴口罩,十有九位都戴在了下巴上”。
这是1936年10月4日,北京《益世报》上的一篇文章《卫生与口罩》所载,文中“匠人”指理发店员。可见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不易,而长期陋习要改变,是很难的,比如滥食野生动物,不拿出霹雳手段,是很难改掉的。
有人说,瘟疫与战争是孪生兄弟,有没有历史依据呢?
其实瘟疫和战争是孪生兄弟的观点吧,我是这样理解的。
战争必然导致瘟疫

从古到今,无论什么战争过后,必定会有大瘟疫!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战争过后有瘟疫?这不科学啊。
不不不,这很科学。
您想想啊,打仗他的人员集中程度和流动性多强啊!无论是进攻部队还是补给部队,都有大量的人员流动。人员一流动,这传染病就爆发的特别快。北边的传染病能跟着大军跑到南边来。西边的传染病又能跟部队窜到东部去。这多可怕呀!
这里就有人要问了,不对啊,那要是全国各地都没有传染病,不就不会有瘟疫吗?
好好好,我们就假设全国各地都没有传染病。那您想想,打仗得死人吧,而且得死不少人吧。死的人一多,那尸体堆在那边,就会产生大量的细菌,病毒。您想想,就水果放那边几天不吃他就烂了,尸体不也一样嘛!这病毒细菌一滋生,这活人就倒霉了!瘟疫就随之而来了!
举几个例子吧,西汉时期打匈奴,发生瘟疫了。
查士丁尼中兴东罗马帝国,出现了第一波鼠疫的爆发。
十字军东征,出现瘟疫,三十万人最终只剩两万人。
瘟疫是战争的抑制剂

既然瘟疫产生了,那这个仗啊,还怎么打啊,命都没有了还打什么仗啊。赶快抓紧时间要么治疗要么躲避瘟疫啊。所以啊,往往很多瘟疫都间接的促进了战争的结束!
举几个例子吧:
就我们中国,崇祯皇帝因为瘟疫的一部分原因败了。
太平天国,也因为瘟疫加速了战争。
一站,因为西班牙大流感加速了德国的投降。太多太多了。
因此啊,才有人说,瘟疫和战争是孪生兄弟。

若您要是觉得对您要帮助,不妨点波关注呀。
瘟疫与战争本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但是一些列强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因为瘟疫造成国家经济实力削弱,失业率居高不下,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工业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即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列强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选择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历史上,由国内基本矛盾激化而对外发动战争的例子比比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无一不是为转移国内矛盾而发动的。真所谓“枪炮一响,黄金万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做到防患于未然。



喜欢军事的朋友分析战争胜败的时候,往往认为统帅神鬼莫测的计谋,军队数量和素质,先进的武器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实际上战争的胜负影响因素特别多而复杂,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刻才知道谁的最后的胜利者。
毛主席讲过人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士兵的战斗力发挥除了和统帅的指挥能力有关,和身体健康程度有很大关联。
传染病就如同从无所不在的黑暗之处迸发出来更高权力意志的暴怒之音,冰冷无情,阴森可怖,挥舞着死神的镰刀疯狂收割鲜活的生命。传染病的爆发短时间内让军队大量减员,可以减缓或者加速战争的进程,甚至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旧约.撒母耳记》 曾记载非利士人与犹太人的一场战争,因为希伯来士兵临阵脱逃导致整体的溃败,被杀死了三万人。赢得胜利的非利士人收集战利品,把犹太人丢下的上帝的药柜用来供奉本族的神灵大衮。希伯来的上帝大怒,向大衮发起了进攻,砍掉他的双手后扔下了神坛。耶和华开始攻击非利士人居住的城市,不论大人小孩都染上了黑死病。非利士人非常恐惧,不得不把药柜又还了回来。这应该是最早有关瘟疫对战争影响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对什么是瘟疫,为何爆发知之甚少,解读为神的愤怒。
实际上从人类诞生之日开始,疾病或者传染病就如影随形得跟来。只是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法记录下来。
爱琴文明中的希腊人备受各种传染病折磨。军队这种聚集人数众多,移动速度也很快,其中肯定爆发过某种疫情,但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记录很少。
有关希腊军队爆发流行病的最早记载是公元430年。
那一年希腊在阿提卡驻扎着大规模的军队。一场似乎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的流行病,越过地中海,来到了希腊东南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雅典军队放弃执行伯利克里驱逐斯巴达人的命令,斯巴达的救援军队也匆匆离开战场,并不是惧怕雅典人,因为雅典人当时已经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庞大的雅典舰队以为触犯哪位大神,立马放弃了攻击斯巴达沿海城市,苍茫逃走。
几十年后地中海崛起两个霸主迦太基和罗马。公元前396年,汉尼拔指挥迦太基的军队围攻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东部港口时,遭到了传染病的袭击。刚开始士兵只是发炎、发热,接着全身起水泡,精神开始恍惚,5、6天后陆续死去。围城的军队不得不解散。迦太基虽然拥有绝对的实力,因为这场疾病始终无法拿下主战场西西里岛的胜利,罗马人赢得了喘息之机。否则迦太基文明可能取代罗马文明,后续的历程进程将大大改变。
公元前5世纪,席卷雅典的一场瘟疫直接导致近四分之一的士兵死亡,是雅典输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重要原因,古希腊文明由盛转衰。

一战末期爆发的世界性大流感,最终导致全球10亿人感染,超过5000万人死亡,远超战场的伤亡人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疫情。

疫病加快王莽失败,王莽派冯茂、廉丹等征讨益州附近蛮夷,因环境潮湿、补给不足,导致疫情爆发,数万士兵死于疫病,因为这几次战争,大大缩短了王莽的统治时间。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举行南征。大军分三路,分别向南挺进。这年五月,诸葛亮亲自率领的西路主力渡过金沙江(泸水),进入今云南地区。潮湿的山区,军队中感染疟疾而死亡的人难计其数。

瘟疫与战争是孪生兄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可以举一个例子
西班牙大流感与一战的历史
西班牙大流感发源于美国。一群美国士兵在回乡时感染了这种疾病,后来就带到了欧洲战场。美英法德等国当时正在打一战,都封锁了消息,而西班牙没参战,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于是大家都管它叫西班牙大流感了。当时一战正处于胶着状态,德军赢面其实并不比对手低。但德国将军们打着打着却发现,太多士兵因流感失去了战斗力,虽然巴黎已经近在咫尺,他们却已经彻底失去了胜利的可能。西班牙大流感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比预想的更快也更草率。战争结束时,战败一方的军力甚至和战胜一方差不多。他们签订了一个“二十年和平”的协议,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来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瘟疫与战争是孪生兄弟有道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冯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冯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