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墩二号墓编钟是国宝级文物吗
擂鼓墩二号墓编钟确实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它曾在上海展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所谓国宝级文物,是指那些在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文物,它们在考古学和人类文化研究领域中极为罕见,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
是。擂鼓墩二号墓编钟是国宝级文物,首次在上海展出。国宝级文物是指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考古学和人类文化研究领域极为罕见,且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文物。
国宝编钟 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又发掘出一套36件编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编钟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从钟体的大小衔接处有一明显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二号墓出土的八件大钟填补。
擂鼓墩古墓群历史概况
年,二号墓也出土了包括30件编钟在内的大量古代乐器,如鼓、瑟、琴、排萧和横吹竹笛,这些乐器制作精细,形制美观,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擂鼓墩古墓的珍贵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墓坑、椁室及部分棺木得到了妥善保护,不仅有实物陈列,还有复制品供观众参观。
年,在擂鼓墩二号墓也出土了包括30件编钟在内的大量古代乐器。擂鼓墩出土的古代乐器中,还有鼓、瑟、琴、排萧和横吹竹笛,制作精致,造型美观,为研究中国古代的音乐史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擂鼓墩古墓群位于随州市西北5公里。这里曾经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曾侯乙墓所在地。古为隋国领地。该墓建在红砂岩坡之上,凿石为穴,墓室面积220平方米,深约20米。主棺分内外两层,全为彩绘。另发现殉葬棺21具,殉葬人多系13——25岁的青少年女性。
擂鼓墩古墓群在哪里
随州市植物园-擂鼓墩古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南郊街道,紧邻博物馆后巷和育才学校。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了解随州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擂鼓墩古墓群是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墓葬群,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时期的墓葬,展现了随州古代社会的丰富多样。
擂鼓墩古墓群位于随州市西北5公里。这里曾经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曾侯乙墓所在地。古为隋国领地。该墓建在红砂岩坡之上,凿石为穴,墓室面积220平方米,深约20米。主棺分内外两层,全为彩绘。另发现殉葬棺21具,殉葬人多系13——25岁的青少年女性。
擂鼓墩古墓群属于随州考古遗迹的著名景点。擂鼓墩古墓群在随州市城关西北5公里的擂鼓墩。擂鼓墩古为随国领地,北望桐柏,南面涡山(即大洪山),东临极水,山岭绵亘,古冢森森。
曾侯乙墓是怎么得到擂鼓墩这个名字的?
1、叛军大乱擂鼓墩,楚庄王亲自擂起战鼓擂鼓墩,全歼叛军。楚庄王擂鼓处的高地从此便叫擂鼓墩。这段神奇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擂鼓墩因为有那一段神奇的传说擂鼓墩,历代县志均有记载擂鼓墩,于是,便用“擂鼓墩”来为此墓冠名,将这个墓葬编号为随州擂鼓墩一号墓。
2、擂鼓墩,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名字,背后是曾侯乙编钟的传奇故事。它位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的东团坡上,距离城西约两公里。这里有一个以“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它不仅是曾侯乙的安息之地,也与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战事息息相关。相传楚庄王曾在此擂鼓指挥作战,因而得名擂鼓墩。
3、曾侯乙编钟的得名源自其出土的墓地,即湖北随州南郊的擂鼓墩曾侯乙墓。这套编钟不仅是战国早期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1978年,它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被发现,由65件青铜编钟构成,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全。
4、因为这场恶战,擂鼓墩的名字流传至今。1978年2月底,随县(今随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汉空军某部雷达修理所在擂鼓墩东团坡一带扩建厂房,开山炸石,红砂岩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层,前来视察工作的厂领导郑国贤怀疑是一座大型古墓。3月10日,联合勘探小组成立。
擂鼓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擂鼓墩属于哪个区、擂鼓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