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m3a1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m3a1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凯迪仕晾衣架m3-a1说明书?
1. 说明书是凯迪仕晾衣架m3-a1的使用指南,可以帮助用户正确安装和使用该产品。
2. 凯迪仕晾衣架m3-a1是一款智能晾衣架,具有多种功能,如智能照明、智能风干、智能烘干等,因此使用起来可能比较复杂,需要详细的说明书来指导用户正确操作。
3. 在使用凯迪仕晾衣架m3-a1之前,用户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同时,如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说明书来寻找解决方法。
世界第一个稳定器?
坦克炮稳定器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Т-28坦克,美国的M3A1、M4等坦克,相继安装了单向稳定器。最早问世的全电式双向稳定器于1943年在英国开始研制,1950年前后首先安装在“百人队长”式坦克上。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主战坦克几乎都安装了双向稳定器。英、美、联邦德国还为坦克和步兵战车研制、试验了三向稳定器。
德力西cdk1-63保护开关接线方法?
具体接线的方法是将红色的火线,蓝色的零线和花色的地线找出来,将这三根线连接在相应的线端上面,下端为出线,上端时进线,而地线则不要接进开关,其实地线是可以不用接的,将红线接在下端,零线接在上端就可以了。
旧古巴军队装备的坦克装甲车辆是什么水平?
旧古巴的第一批坦克是1942年从美国获得的。因为按照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意愿,古巴要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领土要为对德乃至对日作战服务。首批进入古巴的是8辆CTMS-1TB1轻型坦克,该坦克由美国名不见经传的马蒙·赫林顿公司出品,产量很少,基本用于出口(其中一部分卖到苏里南、荷属东印度和泰国)。美军只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饥不择食”地从马蒙·赫林顿公司仓库里“扫货”,拿着几辆CTMS-1TB1坦克到菲律宾和阿留申群岛作战。当更多的先进坦克到来后,CTMS-1TB1就被毫不留情地扔进废车场。在这种情形下,古巴人使用这些“稀有坦克”就更棘手了,因为他们成了“唯一用户”。受“消失性商源”的影响,古军十分避免拿坦克进行行驶和射击训练,害怕造成磨损,结果勉强支撑到50年代初,才全部抛弃。
在军援旧古巴的国家中,美国和英国占了主导地位,两国对古援助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其间,美国人提供了20辆M3/M3A1“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和50辆M8、M3“童子军”轮式装甲车。尼加拉瓜独裁者索摩查也分给古巴一批M6(T17)“猎鹿犬”装甲侦察车。它们也是美国人白送的。
为镇压卡斯特罗率领的游击队,美英等国向旧古巴军队提供了一批武器,其中不乏坦克和装甲车。截止1957年2月,旧古巴军队共有6辆M4A1和M4A3E8“谢尔曼”中型坦克(后来又获得几辆)、18辆M3A1“斯图尔特”轻型坦克、5辆英制A.34“彗星”坦克(1958年底又获得10辆)、30辆M6装甲侦察车、20辆M8和24辆M3装甲车。
旧古巴军队,或者我们通常称之为巴蒂斯塔时代的古巴军队。他的装甲部队和同期美洲其他国家的装甲部队一样,都是靠捡美、英两国战后的剩余物资过日子。而且当时古巴缺乏现实意义上的外敌威胁,所以建设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并不是古巴军队很紧迫的任务。实际上,仅仅依靠他手里现有的那些装备就足以应付面临的威胁。后来的政局变动不是装备不足的责任。
在50年代,旧古巴军队装备最多的坦克是15辆英国的“彗星”坦克。这是英国在1958年卖给巴蒂斯塔政权的。当时,美国已经对巴蒂斯塔政权实施了武器禁运。所以这批“彗星”坦克的到来对巴蒂斯塔政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也是巴蒂斯塔政权得到的最后一批坦克。因为此后不久,卡斯特罗就打进了哈瓦那,古巴新的时代开始了。
相对于“彗星”坦克,美国坦克在旧古巴军队的数量要少得多,只有7辆在1957年美国交付的M-4A3“谢尔曼”坦克。不过这些M-4A3“谢尔曼”坦克在对付游击队方面并无多大建树。甚至最出名的时刻还是卡斯特罗乘坐一辆M-4A3“谢尔曼”坦克进入哈瓦那。此后,这些M-4A3“谢尔曼”坦克随着T-34-85的到来迅速退役。尽管有消息说它们曾经参加过猪湾之战。
除了上述的坦克,旧古巴军队还拥有一些的装甲车辆。主要是美国在50年代初出售的24辆M-3A1装甲侦察车和20辆M-8“灰狗”轮式装甲车,以及数量更少的T17“猎鹿犬”。总的说来,旧古巴军队的装甲装备在当时来说并不算太落后,基本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有10多年的差距而已。当然,这仅仅是从技术水平上说的,至于能不能打仗,那是另外一回事。
二战德军有多少死在了南斯拉夫?
战后权威统计,德国在巴尔干地区损失的是十万多不到十一万,这里面包括在希腊的损失,以及苏联科涅夫元帅攻克柏林后,又掉头过来收拾的德军最后一个成建制的军事集团;E集团军。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历史非常复杂,总体来说一直是欧洲放在前沿顶着中东进攻欧洲的桥头堡,十字军历次东征时在欧洲的最后集结地,然后又深受原奥匈帝国影响,弄成了一个二元甚至多元的国家,不过原本说二元是没问题的,就是塞族和克族,大家因该还记得,上世纪末,欧美挑拨南联盟内战,打压塞族成功,借口是支持新一股势力穆族,最后被米哈伊洛维奇送上海牙国际法庭。
他讽刺过:塞族一直被欧洲放到这里是为什么,全欧洲都最清楚,现在塞族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时,背后的欧洲变脸了,那么可以,就让塞族靠边好了,以后大家自己去对付穆族吧,然后穆族就开始成为西欧、北欧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年是主流圣母,现在大家也知道,只剩硬着头皮嘴上圣母了,反而是被几乎全欧洲压制的塞尔维亚,穆族表现的最温和,我的感觉就是,塞尔维亚都憋着等看欧洲圣母最后的表现呢。好了,这个敏感的题外话就说到这吧。接着说以经消失的南斯拉夫,那场内战,最大的因素就是铁托的去世,铁托是克族人,却真心带着他的塞族兄弟在欧洲,打下了除苏联外,唯二的自己从纳粹德国解放了自己国土的国家,四一年,德国算计好季节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元首哪位不靠谱的大哥发动了入侵希腊的战役,结果是弄到南斯拉夫这个多元国家反覆起来,成了第三帝国后方的不安定因素,元首只得停下东线的活动,组织大军来平定巴尔干地区,结果是东线拖了两个月才开始巴巴罗萨,我是不认为纳粹是因为拖了这两个月进攻苏联导致失败,不过这种宿命论也不是全无道理。
德军进攻南斯拉夫,两个月,损失一百多人,就拍平了南斯拉夫,后来很多人觉得南斯拉夫肉头,就是肉头在这里,其实他们没闹清楚,这时的南斯拉夫不是肉头,是内部多元化没发挥战斗力,皇家军是主体不愿意打,克罗地亚族迅速倒向元首,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党卫军,只是德国以为已经拍平了南斯拉夫,铁托才刚开始拉出了南斯拉夫真正抵抗德国的游击队,这支一开始就是以塞族人为主体的军队,是由几支大游击部队组成的一个七万人的队伍,游击队我们大家都熟对吧?可是真心说,铁托的游击队真心比李云龙打鬼子的部队强,德军及其仆从军,光意大利就有四十个师,在南斯拉夫对铁托的游击队进行了七次全国性围剿,派兴登堡部队对铁托本人执行过什么跳马计划,结果特么铁托的毛都没摸着一根不说,还把铁托的游击队从最初的七万人围剿成八十万人,把最初真正靠伏击点仆从军缴获点轻武器用的游击队,围剿成特么有坦克装甲兵的游击队、有四、五支游击飞行大队的游击队,还出了瓦尔特这样枪都不带,跑萨拉热窝发电厂外嘬着嘴吹了几声口哨,结果里面所有发电机组停运,工人全跑光的传奇城市游击人物,后来也被拍成电影。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
南斯拉夫是一个奇葩的国家,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南斯拉夫准确的来说根本就是搭伙过日子,出现问题的话那么第一时间四散而逃,根本看不出和其他国家有着惊人的团结能力,反正还会爆发内乱,自己人和自己人内讧起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主要原因就是南斯拉夫是一个和苏联一个性质的联盟国家,但是由于本身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等问题矛盾很大,实则是大家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根本对所谓的联盟国家“南斯拉夫”无所谓,这也是为什么南斯拉夫分裂的重要原因。
就拿现在疫情跟我们比较亲近的塞尔维亚,塞尔维属于西方的理念思想,克罗地亚属于纳粹主义思想也就是亲意亲德,其他的就是属于自我管理或者是被苏联而扶持的。
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十分的奇葩,甚至有人认为南斯拉夫不次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内乱,期间双方互相攻伐又互相和解,最为出名的就是铁托游击队,德国人把铁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双方在南斯拉夫展开激烈的搏杀。据悉,至少有44万纯德籍德军死于南斯拉夫,剩下的都是仆从军和自身的南斯拉夫势力。
由于文化理念的不同南斯拉夫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种族民族非常复杂,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所以也时常合并或者是解体。比如今天咱俩还是好兄弟,明天可能就向你开枪。
1941年4月6日,德军实施“第25号计划”,德、意、匈牙利联合入侵南斯拉夫。
战争仅仅进行了11天,120万南斯拉夫政府军就被击溃,丧失抵抗力,德军只伤亡了558人。
4月17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宣告投降,加入轴心国队伍。
希特勒为此欣喜若狂,又一个欧洲国家被他征服。
可是他高兴得太早了,南斯拉夫政府认怂,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因为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拿起武器开始反抗入侵,德军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1941年7月到1945年德国投降这4年时间内,德军对南斯拉夫抵抗力量进行了多次围剿,不但没有将他们消灭,反而在这里留下了40万具尸体。
为什么装备精良的德军,能把南斯拉夫120万正规军打趴下,却消灭不了游击队,被打得如此狼狈?
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
南斯拉夫人民有着反抗入侵的光荣传统,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当初曾经被奥匈帝国政府,但是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杀了正在那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
在二战题材的电影《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南斯拉夫游击队员机智勇敢、视死如归;它正是南斯拉夫人民坚决抵抗入侵,不向纳粹屈服的真实写照。
南斯拉夫适合打游击
南斯拉夫地形复杂,不是崇山峻岭,就是起伏的丘陵,或者是星罗棋布的岛屿。
其中著名的山脉就有四座,他们分别是斯塔拉山脉、达尔马提亚、迪纳拉山脉、贾拉维察山;克罗地亚除了迪纳拉山地,还有众多的岛屿。
复杂的地形为南斯拉夫人民打游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们得以进退自如,骚扰打击侵略者,将德军打得晕头转向。
南斯拉夫保存了实力
我们说过,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有120万人,打了11天就放下武器,只有数千人伤亡;也就是说,这支军队没有受到重创。
虽然他们名义上服从国王指挥,但大多数官兵是爱国的。
当南斯拉夫被亡国,面临外敌的时候,他们中不少人加入了反抗队伍中。这些训练有素的军人,大大提高了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战斗力。
铁托的英明领导
铁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人,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在南斯拉夫沦陷后,他坚定不移领导南人民拿起武器反抗入侵,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民族解放阵线。
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游击队取得了5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粉碎55万德军在1944年全歼南斯拉夫解放军的罪恶阴谋。
英美的援助
为了牵制德军,减缓盟军压力,英美在二战中对南斯拉夫游击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援助,南斯拉夫接受的盟军物资甚至超过了盟军援助法国游击队的物资。
英美不但向南斯拉夫游击队提供机枪、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还援助了一定数量的坦克与装甲车,让南斯拉夫解放军组建坦克旅,每个旅拥有56辆M3A1/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24辆英式AEC装甲车和2辆M3A1装甲侦察车。
虽然这些坦克是轻型的,但是火力非常强大,美军为它加装pak40火炮和flak38 20毫米防空炮。
英美还从北非调来了一个顾问团奔赴南斯拉夫解放区,为他们训练飞行员、培养坦克手,让他们学会使用各种武器。
盟军的援助,让南斯拉夫解放军(前期的游击队)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在跟德军较量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除此之外,南斯拉夫解放军还缴获了不少武器。
1943年,盟军登陆意大利后,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倒台,大批意大利军从巴尔干地区撤军,在回国的时候,把车辆、坦克等军事装备遗弃到了南斯拉夫,这些装备也成为南斯拉夫解放军打击德军的利器。
当然,为了赶走侵略者,南斯拉夫人民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一共有25万人死在战场,40多万人受伤,6万多人失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m3a1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m3a1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