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穆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穆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会是埃及艳后吗?周穆王西巡的目的是什么?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埃及艳后何许人也。埃及艳后名叫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生活在公元前70年至公元前30年间,相信当于我国东汉时期。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埃及,当时从属于罗马帝国。
而中国与罗马(古称大秦)的交流,也是始于东汉: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当桓帝时,大秦帝国也遣使朝拜。
其次,《穆天子传》出土于西晋时期,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后人伪作之说,始终不绝。
综上所述,西王母是埃及艳后的说法,并非全无可能,但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穆天子传》确为伪作,而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至西晋之间,;二是双方使节交了互期间,对宫廷的风景流韵事,八卦了一下;三是作者假托西王母,有意地引入了埃及艳后这一风流而又传奇的女子形象。
不过自古孤证不立,其他古籍中不闻埃及艳后的记载存留,而独独本书以假托的方式写出,可能性极低,您说是吧?
接下来再讨论您其他的问题,《穆天子传》写的是周穆王巡狩的故事,巡狩是指天子对管辖各地进行巡察的制度,这一制度起源早,持续长,由三代起至清朝,始终未曾断绝,巡狩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风土人情,到官情吏治,从种植畜牧,到水患防虫,无所不包。但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政令传递手段的日益发达,统治阶层分工的逐渐严密,巡狩也逐渐由定期到不定期,人员由天子(皇帝)到随机任命官员到专司人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具体到《穆天子传》中的重点环节,即昆仑山“穆西会”,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并以勒石、植树等方式纪念这次会晤。会谈中体现的氛围是尊卑有序的,属于树德怀远式的走访出巡,如“西王母再拜受之”,和西王母的吟唱“世民之子,唯天之望”等,可见这一关系。
西王母在瑶池上唱了首歌:“白云在天,山䧙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颇有恋人远离、依依不舍的缠绵氛围。不过细想想,此事还是不太可能发生。具体可见这两句: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可见这是一个分封的过程,而且是追认的分封,同意了西王母军事政治集团对昆仑山及周边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奴隶社会中后期,男尊女卑之势彻底形成。而西王母以女子为部落之尊,当属母系氏族社会。整整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差距,审美观当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角度,《山海经》把西王母描写成人首豹身,蓬发戴胜,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本书的结尾部分,终止了周穆王巡狩之旅的事件为盛姬之死:天子乃殡盛姬于毂丘之庙。应该说,周穆王喜欢的女子,应该是盛姬之类楚楚可怜型,而强壮的西王母,置诸四夷可也。
《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不是埃及艳后,而是昆仑大神。《山海经·西山经》曰: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穆天子传》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献绵组百纯,绀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对于穆天子西巡的答案,如下文所叙。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理诸夏,万民均平,吾顾见汝。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鸟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奄山,乃迹于奄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案:《竹书》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虞舜之时,西王母遣使献玉环。]
《穆天子传》中之西王母绝非什么埃及艳后。一、相互不是一个时代,前者为西周,后者相对于汉;二、周天子翻越昆仑、途经阿拉伯相隔万里去会与中原毫无关系的什么“艳后”毫无可能也不合情理。当时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恐怕都一无所知。其实穆王所会西王母是当时活动在青海湖(古称西海)周围广大区域的羌族部落女首领。所谓“昆仑之丘”即今之阿尼玛卿山(也称玛即雪山),此山海拔六千多米终年积雪,现为登山训练基地。古人因地理活动所限很难到达如今所指的昆仑主脉,一直到清朝都误以为此为昆仑主峰。而它的北面四百多华里的青海湖(属祁连山脉的南麓)就是古代神话中的“瑶池”。“西王母”及其羌人部落就是游牧、兽猎在此广大区域(後世羌人一部份融入汉族,因地域被土番侵占一部份归顺藏族,现四川西部、甘南还有羌族)。所谓西王母虎身人面应是上古口传、後世成书夸张加以神话的结果。实则很大的可能是当时游牧民族均穿兽皮,而身为首领(女王)的王母着一身虎皮长衣既御寒又显神气威严,这是及有可能的。因此也被神话描述为虎身人面了……。(此地为高原、高寒地带,现今藏族牧民仍穿皮袍,既便是夏天也不离身,古代更是如此)
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之邦不仅是当时古代西域第一大国,也是周穆王西征的最为重要的最后一站。周穆王西巡一方面是旅游,另一方面是与外邦结好。虽然《穆天子传》在文字上可能有些夸张,但基本事实是应该肯定的,西王母确有其人,只是后世将其神化了。
据考证,西王母国是上古时期中国西部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应该是黄帝时期就存在了,到汉武帝时期,这段时间关于西王母的记载有许多。不过西王母不是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70年左右出生,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出生,而在汉武帝前就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周朝更是遥远,所以不可能是埃及艳后。
西王母应该是上古时期就存在于西域的一个国家的女王,西王母也只是对女王的代称而不单指一个人。至于穆天子邂逅的那位西王母,可能她与周穆王真的心生情愫了吧,因为原文写的还比较暧昧,不过也可能是后人记载时添油加醋了一番。
近现代有哪些很成功的美军营救人质的行动?
1.索马里营救人质行动
2012年,美国援助人员杰西卡·布坎南和她的丹麦同事保罗·海根·西丝提得被索马里海盗绑架。美国海豹突击队,承接了这次的人质营救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行动队员先是采用高跳高开方式伞降集结,然后步行两英里抵达敌方营地。干净利落的击毙9名敌人,最后毫发无伤的行动队员们带着人质搭乘直升机离开。
2.阿富汗营救英国籍援助工作者海伦·约翰斯顿
这是一次,美国海豹突击队与英国特别空勤部队的联合行动。英国籍援助工作者海伦·约翰斯顿以及另外三名同事在阿富汗东部巴达赫尚省被塔利班扣押。当时人质被单独关押在山区河谷丛林中的洞穴里。当获得人质安全状况以及位置的情报后,救援行动立即展开。联合特遣队飞抵离人质2英里外的一处预定地点,穿过浓密的森林后到达洞穴周围,成功解救全部人质并击毙大量塔利班武装分子。
3.阿富汗营救美国医生迪利普·约瑟夫
美国医生迪利普·约瑟夫为援助组织工作,和两名阿富汗同事在工作时,一起被塔利班武装分子绑架。经过谈判,两名阿富汗人质被释放,迪利普·约瑟夫则继续被扣押。美军营救工作立即展开,行动中至少有6名塔利班分子被击毙,2名塔利班被抓获,人质被救出,一名海豹队员牺牲。
4.泰国曼谷劫机事件
1981年3月28日,“印尼伊斯兰革命委员会”的7名成员通过收买机场地勤人员,将武器带上印度尼西亚航空公司206次航班的DC—9型飞机,机上共有机组人员5名,乘客46名。恐怖分子劫持飞机后,将其迫降在曼谷。美国三角洲部队应泰国要求进行营救,成功地击毙恐怖分子救出人质。
美国在近现代(1840年至今)有过多次营救人质的行动,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不过成功案例也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卡巴那图营救行动。
1944年8月,日本军部被美国国务院有关日本虐待盟军战俘的声明激怒,决定执行“杀光政策”将所有战俘处死,毁灭虐俘证据。同年12月日军在巴拉望把150名美军战俘赶进防空洞,再将洞口封死倒入汽油,战俘被活活烧死。
美国陆军第六集团军司令沃尔特.克鲁格中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震惊。45年一月底第六集团军逼近卡巴那图,克鲁格中将制定了卡巴那图营救计划,准备在进攻之前营救出战俘营的500名美军战俘。
参战双方力量
美军:第六游骑兵营122美军官兵,80名菲律宾游击队员。
日军:700名战俘营守备军,附近驻守有8000名日军战斗部队。
敌后潜伏
1月28号凌晨,120名游骑兵在穆奇中校和普林斯上尉的领导下出发,第二天早上,到达距离战俘营北五英里的一个村庄。此时一个日军师团正好沿战俘营北的一条公路上撤退,所以营救行动推迟24小时。
开始营救
1月30号夜晚,美军部队潜伏到战俘营周围,由于战俘营周围地势平坦,植被也为防止战俘逃跑清除的干干净净。潜伏部队很容易被日军发现,穆奇中校决定派一架飞机到战俘营上空吸引看守注意力。
晚上7点左右,一架P-61黑寡妇战斗机飞临战俘营上空,在450米的高度关闭左侧发动机,又重新启动制造发动机回火发生巨大响动。并重复此动作两次掉到离地面60米高度,假装飞机受损。后飞向一座小山并隐藏在山后贴地30米飞行,日军都看往飞机方向。为游骑兵的行动提供了有效的掩护。
激烈战斗
晚上7点40分,整个战俘营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响,那是游骑兵与瞭望台和兵营的日军交上了火。一开始战俘营所有的瞭望塔和碉堡就全部被摧毁了。一名游骑兵冲向大门,用手枪打掉了门锁。冲进大门的游骑兵立刻向看守和军官营房开火,火箭筒小组直奔大路上的一件铁皮小屋,由于天黑侦察兵误以为那是一辆坦克。部分日本人企图驾驶两辆卡车逃走,火箭筒小组很快击毁了卡车和铁皮小屋。
战俘们对此次营救行动并不知情。战斗打响以后,很多战俘以为屠杀开始了,他们纷纷躲藏在窝棚、公共厕所和沟渠里。当游骑兵冲战俘们大吼你们已经得救了,赶快逃走,战俘们还担心是日本人的诡计。因为此时游骑兵的制服和武器与几年前有很大变化,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战俘的抗拒,战俘们还质问游骑兵是哪部分的,游骑兵遭到了战俘们的质疑,不得不强拉硬踹的强迫战俘离开,现场一片混乱。
一名日军趁乱像战俘营发射三枚迫击炮弹,随即被美军士兵击毙,几名战俘和美军随队军医受伤。附近的驻守的日军听到警报紧急集合前往战俘营企图支援,却被菲律宾游击队阻击在卡布河的一座桥梁上。其中一名刚学会使用“巴祖卡”火箭筒的游击队员,一共击毁四辆日军坦克。
营救成功
晚8点15分,所有战俘都已撤离。此次营救行动成功解放了521名战俘,美军共有三人死亡(一名战俘因病在解救后死亡,军医因伤第二天死亡,一名游骑兵在战斗中死亡),菲律宾游击队21人受伤,日军死亡人数523人,双方阵亡比1:260。大大鼓舞了太平洋战场美军士兵的士气。
后来此战例被搬上大银幕,电影名叫《卡巴那图大偷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穆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穆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