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穆罕默德阿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穆罕默德阿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伊朗最著名的景点?
格雷斯坦宫
格雷斯坦宫位于德黑兰中心霍梅尼广场以南,是伊朗巴列维王朝之前的卡贾王朝的皇宫,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德黑兰也是在那个王朝才被确立为伊朗的新首都,之前的首都是伊斯法汗。
格雷斯坦宫面积不大,与巴列维王朝的王宫到处充斥近代欧洲风格不同,格雷斯坦宫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味道建筑风格。宫殿外墙采用了大量彩釉瓷砖,色彩艳丽;内部装饰则采用了伊朗传统玻璃片镶嵌工艺,豪华精致。格雷斯坦宫有大小7个宫殿,当然规模实在是无法同我们的故宫相比,但也有它自己的特色。
现在格雷斯坦宫改名为博物馆,整个园内环境优雅,清静怡人,绿树环绕,天鹅嬉戏。彩釉镶嵌、几何与花卉图案、拱形建筑造型,都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特色。池塘远处的幕帘是为了保护下面的玻璃镶嵌宫殿而悬挂的,此宫殿为敞开式,直接面对户外。
古兰经门
古兰经门是设拉子的地标建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装饰城门,伊斯兰学者卡里穆汗在城门上的小房间里放了一本古兰经,以保佑来往的人平安。
格雷斯坦宫
格雷斯坦宫位于德黑兰中心霍梅尼广场以南,是伊朗巴列维王朝之前的卡贾王朝的皇宫,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德黑兰也是在那个王朝才被确立为伊朗的新首都,之前的首都是伊斯法汗。
入选世界遗产时间:1975年。
这是我在伊朗见过最震撼的世界遗产,作为始建于公元前520年的古城,曾经规模辉煌一时。而后因为一把火结束了这座宫城的辉煌。虽然如此,波斯波利斯依然是研究波斯文明最重要的地方。整个遗址的面积非常大,看点也是颇多,细细观看的话至少需要2-3小时。
波斯波利斯看点:人首牛身鹰翼守护神、万国门、行军道、阿帕达纳厅、塔查拉、哈迪什、阿塔薛西斯二世和三世的陵墓等众多的宫殿,寝室和墓地。
tips:
波斯波利斯比较偏远,一般建议可以在设拉子找几个旅伴包车前往。
伊玛目广场。
伊朗首都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座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德黑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纪初期,这里已成为居民住宅点,是当时的著名城市……
伊玛目广场
位于伊朗的伊斯法罕市中心,广场是城市规划的一部份,长500米,宽160米,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当年萨非王朝国王-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场所。原名为国王广场,伊斯兰革命后改为今名。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伊玛目广场列入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当年,伊玛目广场一大作用就是供大帝阅兵和看马球,所以,整个广场一马平川。广场周围有两层拱廊环绕,拱廊东南西北中部各开一座雄伟大门,分别通向圣·罗图福拉清真寺、大巴扎(大市场)、阿里·加普宫和伊玛目清真寺(以前叫国王清真寺)。
拱廊一楼是各色店铺,卖着伊朗的特色商品,如细密画、地毯、铜雕、搪瓷蓝、印花土布、藏红花和开心果等,还有冰激凌和蛋糕,伊朗人好像爱吃这些甜食,我们转过几家甜食店,爆满!各色蛋糕都热销,可伊朗的胖子不多,据说与他们每日饮食中吃大量原汁原味的酸奶、藏红花、坚果和多种调料有关。
拱廊二楼有许多窗口,是那时贵族皇戚看马球的包厢。广场西侧中段有高48米的阿里·加普宫,三层是有18根高大柱子支撑的观礼台,这曾是阿拔斯看球的主席台。广场中心有一巨大的水池,喷泉不断涌出。大片草地和低矮的树木花丛,把广场分成横平竖直的几个区域。石凳和草地上坐着休闲的市民。水池外有许多水龙头,供人们在进清真寺做祈祷前洗手洗脚。据说,在特定日子里,同一时间,广场上有上万人朝着麦加方向祈祷,十分壮观。
最佳旅游时间伊斯法罕气候四季分明。最高的气温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是22℃和37℃,最低气温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温度是3℃和7℃。四季皆适宜旅游。
唐代曾惨败于阿拉伯吗?有何历史依据?
大唐帝国与“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战—“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
公元六到八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期,分别是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其中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开始,经过战争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个地区。阿拉伯帝国成为唐朝之外影响中亚的另一力量。天宝八年(749年),阿拉伯政权从倭马亚家族(白衣大食)转入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天宝九年(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搜取财物。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怛罗斯之战爆发。
唐军约两到三万人,阿拉伯军约十万人,双方交战五天,不分胜败。因为葛逻禄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都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一万多人。此战,阿拉伯军伤亡约七万人,由此可见,唐军的战斗力是极强的!
中世纪阿拉伯史书对这场战役也有记载,如伊本·艾西尔(Ibn al-’Athīr,公元1160-1233)的《历史大全(al-Kāmil fī al-Tārīkh)》。
译文如下: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Ikhshīd)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al-Ṣīn)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势力到了极盛。后来唐朝退出中亚,根本原因是安史之乱。
唐代与阿拉伯之战败北的应该是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怛罗斯之战发生时间在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
当时的大唐军队,有点象眼下的美军,是当时的高科技军团。人少却战斗力很强,强弓劲弩配合骑兵,完全可以以少打多。阿拉伯人即便人数数倍于唐军,也只能与唐军骑兵打个平手。所以战事一度持续五天,都难以分出胜负。然而在这个时候,唐军中的番兵出现问题了,一个叫做葛逻禄的部族部队突然叛变,从背后包抄唐军,切断了唐军步兵与骑兵的联系,事出突然,唐军内部立即发生混乱——阿拉伯人立刻抓住时机,以重骑兵发起突击。这个时候,高仙芝终于扛不住了,他向安西方向撤退。当时一支叫拔汗那(吉尔吉斯斯坦)的盟军也溃退,溃兵车马堵塞道路,高仙芝的副将杀死百余人,这才得以率先通过——最终这支两万人的唐军,幸存者仅数千人。所以,在751年发生的怛罗斯之战,深刻影响了中亚地区乃至中国西北的民族分布、文化分布,所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
唐朝时期与阿拉伯发生的战争叫怛罗斯之战,高仙芝于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
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军骁勇善战,靠着步兵的强弓劲弩,唐军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唐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
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逻禄(Qarluq)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
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突击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终溃不成军。
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方向败退,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
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两万人的唐安西军,最后只剩数千名人。
唐军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不分胜败,葛逻禄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
扩展资料:
怛罗斯之战的唐军主帅介绍: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
天宝九载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756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还击破了石国及突骑施。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搜取财物。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
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扩展资料
战役影响
战役之后,唐王朝在西域的实力并未受到影响,但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经营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
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但是慑与唐朝军队在战斗中所展示惊人的战斗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Kara-Khanid Khanate的入侵者消灭。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伊斯兰文化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和中东。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参考资料:但罗斯战役
据历史记载,怛罗斯之战发生时间在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此战对唐朝、阿拉伯双方的疆域几乎没有影响。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并且继续扩张。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并不能定义为惨败。
唐军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不分胜败,葛逻禄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
此役的具体唐军损失数字不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都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一万多人。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一个王朝,大一统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将版图扩大到了西域,并在那建立都护府作为政府。与此同时,在不远的中亚,也有一个国家,后来的阿拉伯帝国,也在不断壮大。这是一场典型的扩张遭遇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穆罕默德阿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穆罕默德阿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