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丁布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马丁布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夫妻有的感情深有的浅?
不只是情侣之间,人与人相处时,是有关系的情感账户。打个比方,感情是否越来越深,关系是否值得继续下去,都需要看情感储蓄账户的余额。
要注意经营感情和维护关系,多做滋养性的事情,少做损耗性的事情。
比如,遇到困难时的精神支持;遇到开心的事可以分享喜悦,关注对方的感受,这都是属于在滋养关系。相反的,不体谅、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一直在计较是非得失,这都是在损耗关系。将心比心,有助于我们同理别人,善待关系。
还有马丁布伯提出的关系本体论指出,我们大部分时间,在创造的”我与他“的关系,少时间是创造“我与你”的关系。而当我放下所有的期待和预判,与你的本真,全然相遇,虽是惊鸿一瞥,但也是永恒。
父亲对16岁的儿子说:“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吗?”如果你是儿子,心里是什么感受?
若我是他儿子,当然委屈了,因为作为儿子压根就不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意义。所以,首先要相互尊重,彼此之间做到没有情绪的沟通问题,身体力行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父爱,自然而然孩子对你就会有感恩之心,以后自然会是一个懂礼数,正能量的好孩子!
最近大家都在观看评价《少年的你》,我觉得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一个参考。
一个16岁的男孩,正处在少年与成年的交界位置,他一定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模仿大人,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大人,去获得他想要的自由和自尊。
他的爸爸,这个年龄应该正是“不如狗”的阶段,生活的压力足以让他对孩子的笨拙模仿失去耐心,草率评价,生硬否定。
回到问题本身,这个场景之前必有前情,我们无法推断,但孩子的感受,可以分析。
首先,是无语,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其次,是受伤,感觉不被理解(淡然他也无法理解父亲)。
再次,是抗拒,因为他做了某些事情,一定是有理由的,但是父亲接受不了这个理由。
最后,是关闭,拒绝继续沟通。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会尽量避免说出那些伤害人的话,或者说之前会斟酌。但是在面对孩子时,大家往往都会变得独断专行,仿佛自己永远高于孩子。
想要有效沟通,首先要构建看上去平等的地位,否则,沟通就变成了命令或者请求。
如果我是儿子,耳朵听到这句话,我思维应该会判断他在生气,我情绪感受应该会有点不安。但是我想同理的话,父亲应该是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我做的一些什么事达不到他要求,需要沟通。
不是如果,是我听过,而且比这个更刺耳!当时我就愣住了,气头上就又和父亲吵了一架,不争赢不罢休的气势。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确实做错了,年轻气盛,任性,虽然当时吵了,但是毕竟是父子,父亲哪里会记仇啊!过了不久,生病了没钱了,还不是和他要!等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更深刻的知道,望子成龙是每一位父母的期盼。道理也是越吵越明,吵着吵着,就吵不下去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真的!明白自己错了,就去找他告诉他你这样骂我不对,我错了你告诉我就好!如果觉得不好意思,那就在以后的行动中默默改正吧!希望你会变成一个好儿子,未来变成一个好丈夫,在未来变成一个好父亲,这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责任,谢谢!
谢谢各位的作答。
儿子现在读高二了,上次月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比前次考得差些),一回到家,他父亲就责怪他考得不好,或许他自己也因为没有考好有些心烦,跟他父亲顶了两句,他父亲开口就说: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吗?儿子听了后很愕然。
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在班级里都能排得上名次,对于学习,他也算比较自觉,这次没有考好,他自己也不开心,回到家,他父亲就一味的责怪他没有考好,而不是跟他分析为什么没有考好,心里很委屈,嘴里说了两句,他父亲就说,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吗?儿子听到这句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一次月考成绩考得不是很好,就被说成这样,假如高考考得不理想,又会怎样呢?我都为儿子担心。
人类思考的源起处,站着我-你-他,我-他二元论外,你怎么解读马丁布伯我-你同源?
马丁布伯是宗教哲学家,他的论述里可以感觉到大量的个人体验性情感,使用诗歌一样言词来表达哲思。我们体会不到很精微之处,只能在一些抽象论理上读懂。
我_你_他的指出,做为人类起心动念的源起处,我_你是一扇更隐秘,且是我之原生处的大门,它通往我们人类精感更真切处。但现实中,我们却因了成熟与理性,而在不自觉中进到我_它的世界里了。
走错门,进到一个不对的世界里。你内心深处时时刻刻都有一个模糊的声音在轻言,不对不对,不是这样!?但你的理性无法辩明有什么不对,穷尽思辩也注定不可能知道,因为理性思辩就是构成这个门的门框。
马丁布伯说到,人类意识的起心动念处,我_你,代表一种亲密原始关系的表达,率先发生,之后逐渐清晰,而产生出我与你。而我明晰起来,即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伴随的是我_它关系的发生,与你_它关系的发生。也就是说,我_你关系的成形呈相,也是需要它的形成与介入的。
这个叙述过程,如果放在人类整体的文明演化的大格局来看,就很难落实,但是如果放在人类个体的从婴儿期开始的向着社会化成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就好明白了。
出生,是一母体将自身体内孕育的子生命,脱离到体外。我们观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物相上的分离,但是,心理上的分离却不容易观察,从本来一体,到裂变成熟为与母体平等的另一个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丁布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丁布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