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切尔诺贝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切尔诺贝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切尔诺在地理位置在那里?
乌克兰。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以北110公里,它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曾经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1986年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切尔诺贝利美剧?
《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是由乔韩·瑞克执导,克雷格·麦辛编剧,杰瑞德·哈里斯、斯特兰·斯卡斯加德、艾米丽·沃森、杰西·巴克利等主演的电视迷你剧集。
该剧讲述了在1986年的乌克兰,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当年勇敢的众人是如何牺牲自己拯救处于灾难中的欧洲的故事。
时隔33年,评分9.6的美剧《切尔诺贝利》为何依旧受人关注?
1986年发生的核事故,直到现在,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仍然严重超标,对人体仍然非常有害,进入辐射的核心区,都需要穿上防辐射服。

切尔诺贝利事件,不同于一般的“天灾人祸”,而是又一次让人们经历了核武器的恐怖威力。
据说这次爆炸,是二战时期,美国人扔在日本广岛原子弹威力的400倍,当时广岛的两颗原子弹,就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日本投降,爆炸当日,广岛七万多人死亡,七万多人受伤,辐射造成的影响,延续了几十年,直到现在。
同样,比广岛事件更恐怖的多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也是死亡九万多(非官方),官方数字是4000多,我更加倾向于非官方的统计。
科学家的高傲自大的实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的核爆炸事故。

核辐射污染了乌克兰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座城市,直接变成了废城,鬼城,辐射让很多儿童,变成了畸形。
美剧《切尔诺贝利》,相对真实的描写了当时的境况,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绝望,人间惨剧,到处就是地狱。
对于一般的天灾人祸来说,人们都有心理准备,而且现有的人类科技,基本上可以趋吉避凶。
但是像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事故不一样,一旦发生,非常残暴,避无可避,逃无可逃,方圆几百公里,都饱受煎熬。死的,伤的,变异的,让人们不寒而栗,心惊胆战。
人们关注美剧《切尔诺贝利》,是因为好奇的心里,更是因为害怕的心理,想看看当时的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
一段惨案,影响了几十年,对世界人民都是一个深渊的影响,让世界各国更加谨慎的对待核试验,因为惨案一旦发生,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来说,灾难逆转。

远的不说,就说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日本政府划定的12.5英里的隔离区,又造就了一座鬼城,匆忙撤离的人们,什么都没有带走,整齐划一的自行车,学校里摆放好的书桌,好事随时都会有孩子来上课。
只可惜,核事故改变了一切。影响了一切。
电视剧其实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的自我反思,用接近真实的画面,告诉我们曾经的事故,到底有多惨,虽然对于很多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来说,这远远不够,但对于普通百姓,还是具有极大的冲击感,震撼感。

爱护地球,爱护人类,不作不死,共勉。
感谢邀请,作为核电行业从业人,目前看完了前两集。整整33年过去了,美剧《切尔诺贝利》仍备受关注,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核事故的恐惧感太强了,这个事故给人类的警醒太醒目了。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目前美剧《切尔诺贝利》备受关注也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伤疤依然没好,揭开伤疤依然是血淋淋的伤口,依然能感到痛彻心扉。从这次惨痛的教训中汲取经验是全世界的必修课。

图释:普里皮亚季镇的餐馆、落地大窗户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建设有4台机组,是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核功率3200兆瓦,电功率1000兆瓦,每个堆芯内装有190吨二氧化铀陶瓷燃料和1700吨的石墨作为慢化剂,当地时间1986年4月26日1点24分,为了做低功率下汽轮机惰转能否带动厂用电冷却堆芯的实验,操作人员不顾安全突破多道安全限值,导致4号机组堆芯发生了物理爆炸,数百吨的石墨被抛出堆芯。放出的射线剂量达到了广岛原子弹的480倍,影响人数各个机构的报告相差很大,读者可自行查阅。

图释:游乐园里的摩天轮
普里皮亚季是一个在电影中屡次被提到的地名,是一座核电城,是为了专门修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筑工人和后续运营的工作人员而修建的一个移民小镇,全镇人口约5万人,距离核电站约3公里,这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五星级”小镇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有公园、酒店、电影院、游乐场、游泳馆、文化宫还有25家商场、15所幼儿园,6所学校,3所医院,配套设施现在看来也不落后,因为核电站泄漏的缘故,这座小镇目前已经成为废墟,全镇5万人在事故发生后的30小时后通过1100辆大巴撤离,以后再没有返回。

图释:着急走后留下的钢琴

图释:大型超市收银台,还有购物车
事故发生后的30年,我见到了曾经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事故的是4号机组)工作过的乌克兰核能从业者阿列克谢,他是在事故后1991年进去工作的,这个事件后他们重新审视了安全,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导则,我们也能从中吸取到很多经验,这个我从下一篇侧重于技术类分析的文章中专门讲。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更多科普欢迎关注本号!
谢谢邀请!实话实说,还没看过该剧,连“权游”8都没看完呢,不过我想说几句,真实的灾难片不好拍,一是人们已知道了结局,没有悬念,二是可供编导们发挥的余地不多,搞不好就拍成了伪纪录片,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太过震撼人心,不仅仅是它造成的巨大物质和人员损失,而是它的伤害至今还在,灾难现场方圆几百公里依旧是人类的禁区。一起核事故就造成如此深重的后果,假如爆发核大战又会是怎样的场景。
不知本剧是反思还是警醒,又或是简单的情景再现。
本剧并没有过多的对白,取代对话的是很多无言的镜头,正是这种无声的镜头将核事故的灾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才是最令人恐惧的窒息感。虽然这类主题已经十分陈旧,但是看完后还是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里的人们,甚至是生物的生命都显得那么薄弱,稍微一触碰就会灰飞烟灭。事故绝对不是用来掩藏的,而是用来铭记的。
先看一组数据:
参与抢救切尔诺贝利的英雄们有50万人。
从事故发生到现在的20年间,有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根据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报告预测,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近34万人无法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首先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不管过了几十年几百年都不会被忘却的灾难性事件。其泄露的辐射量是在广岛爆炸的那可原子弹的四百倍。
再加上HBO的招牌就让它有了很高的关注度。
它带我们回到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仿佛亲身经历一般的感受当时的种种。不仅仅是一种看剧情片的感觉,更像是看纪实节目。
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历史下苏联的官僚,腐败,外行管理内行。
掌权者为了一己私欲隐瞒真相,让无辜百姓被蒙在鼓里。
让身处一线的科研人员和毫不知情的消防员去送死。
切尔诺贝利是必须铭记的人祸。
你觉得切尔诺贝利还有自然恢复的可能吗?
很多人没关注这方面的新闻,所以不明真相,如今的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旅游胜地,还成为一些难民的避难所,但被石棺盖住的反应堆依旧是个“定时炸弹”。
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过去了34年,爆炸赶走了人类,将地盘让给了野生动物,没有了人类的干扰,野生动物卷土重来,适应了核辐射环境之后,逐渐欣欣向荣。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位置并不偏僻,它距离乌克兰和白罗斯边境只有16公里,距离乌克兰首都基辅只有110公里,相当于北京市区到天津市区的距离。
1986年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围超过33.6万居民被迫撤离,方圆30公里的范围被隔离起来,形成了约4000平方公里的禁区。从那时起,切尔诺贝利便成为“无人区”的代名词,并成为众多离奇故事和奇幻小说的原型地。由于事故释放出来的核辐射量巨大,所以有人断言这里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成为生命禁区,但出人意料的是,故事过去后几年,野生动物就开始接管这里。

野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而且它们不在乎寿命,只要能活到繁殖期并成功繁衍就算完成任务了,因此繁衍几代就基本能适应这里的环境。禁区的生物群落已经恢复到比事故之前更繁盛的水平,在里面发现的动物有棕熊、狼、欧亚猞猁、普氏野马、欧洲野牛、野猪、驼鹿、獾、狐狸、河狸、水獭、水貂、乌雕、猫头鹰、流浪猫、流浪狗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

河里的鲶鱼由于无人捕捞,有不少长到了2米多长,有人怀疑它们变异了。而狼更是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当代生物学》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狼数量是其他未受污染地区的7倍,禁区附近的村民和猎人会设陷阱捕狼,在2016年就捕杀了1700只狼。

▲珍稀动物普氏野马是乌克兰动物学家在1998年放生的,用来监测切尔诺贝利的环境状况,这些野马进入禁区后长得膘肥体壮,能正常的繁衍生息。
2019年3月,针对切尔诺贝利野生动物的研究小组在英国朴茨茅斯举行会议,来自英国、爱尔兰、法国、乌克兰等国的30多名研究人员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当地大型哺乳动物、筑巢鸟类、两栖动物、鱼类、大黄蜂、蚯蚓、细菌和落叶分解的研究表明该地区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的辐射水平对生活在禁区里的动植物群体较少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生活在高污染区域的动物出现了一些生理和遗传变化,但并不影响当地的生物种群。

▲侣行夫妇去过切尔诺贝利。
2016年乌克兰宣布禁区的乌克兰部分为放射性和环境生物圈保护区。切尔诺贝利的旅游业也开始发展,2018年就吸引了7万多名游客前来,2019年估计有15万名,国内的好几个旅行博主都去打卡过,国外还有模特在废墟里拍摄大尺度照片,引发了一些抗议。
除了大量动物之外,禁区里生活的人也不少,有些地方的辐射量已经降到安全标准以内。

▲玛丽卡,1999年出生在隔离区内,并在隔离区里长大,她的父母米哈伊尔和莉迪亚一直没有搬出隔离区。

▲迁回禁区居住的玛莎,已经87岁了,她说:“当你70、80、90岁时,辐射就显得不那么可怕了。”像她这样迁回禁区居住的人被称为“回迁者”。
还有一些穷人和东乌的难民走投无路之后进入切尔诺贝利的安全地带生活,这里房租和房价可能是整个欧洲最低的。

▲一个叫Maryna的女人2015年带着两个女儿从东乌逃到这里,和她们一样的还有几十户人家。Maryna的两个女儿差点死于战争,她听说这里没有战争,就过来了。在这里可以自己饲养家禽家畜,还能种植农作物,或者申请补贴。Maryna说:“战争会立刻杀死我们,但核辐射不会。”

▲还有一个叫Vadim的男子,也是从东乌逃到这里来的,他在切尔诺贝利里开了一家工厂,雇佣了7名工人。这里离乌克兰首都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并不偏远,而且房价和物价都很低。
虽然目前切尔诺贝利禁区里野生动物很多,也有人居住,但是安全隐患并没有完全排除,发生爆炸的反应堆目前是用混凝土石棺盖着的,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但无法做到完全的保险,所以这东西依旧是个“定时炸弹”。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人类比核辐射更可怕,对于平民来说,战争也比核辐射更可怕。
感谢邀请来问答这个问题,象你提问题是很专业的,其实这个问题专业人士来回答更好,但也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我个人认为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三十多年了,起码目前看来还无法恢复,也许很长时间内也做不到这点。核泄漏造成的辐射使受害人群高达两百多万人,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是长久的,如果想让生态自然恢复估计以上万年后的事,目前人类的知识与掌握的技术也还达不到修复的可能。如果有一天人类科技的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科技水平足够改变与使用时,变核辐射带来的后果转变利用于民用及恢复生态环境之时,这个时候也就是人类看到切尔诺贝利恢复自然生态原貌之时。



你觉得切尔诺贝利还有自然恢复的可能吗?我觉得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几十年,目前看来还无法恢复以往。相信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都不可能还原原来面貌。核泄漏造成的插射使受害人群达两佰多万人啊!对土地生态环境影响是长期性的。恢复正常原貌将会是很长时间的事,目前人类的:所掌握技术性知识还达不到修复核泄漏水平。假如掌握了该项防范知识了。就有还原因切尔诺核泄漏造成的事故,会使其土地,生态环境等恢复原貌。使当地人能够平平安安地永远生活!!!
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才过去三十几年,我们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自然恢复的可能性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也许几个世纪后会恢复

我们做下对比,切尔诺贝利这座乌克兰境内的城市在核事故后成为了一座死城,至今还被封禁为毒区,而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受到核弹攻击,现今已成为两座繁华的都市,

广岛还举办过亚运会,其原因是,核电站就像一个大的蒸汽机,使核元素材料在这个蒸汽机里产生裂变,从而推动发动机来进行发电,跟核动力的航母和潜艇一个原理,几十年不需要加注任何燃料,

就是核电站体量更大一些,而广岛长崎受到的核弹攻击是原子弹是利用核反应堆的光热辐射和电磁脉冲来照成伤害,加上当时的核弹头当量只有几公斤所以远远比不上核电站的当量,

切尔诺贝利也不是有到完全收拾不了的地步,当时4号机组爆炸了,但是由于缺电123号机组一直运行到了2000年,当时经过几十万人的抢救被炸出来的放射性的物质基本被清理完,但是深深的地下还是无法清理,人可穿上防护服做短暂停留,

虽然经过几十年大部分放射性物质辐射水平下降,但是依然会对生物及植物造成伤害及变异,它可能将伴随这个土地几个世纪,才可恢复到它本该有的样子,

哼哼,莫名惊诧的问题的。
切尔诺贝利不是已经自然恢复了吗?为什么要问有没有恢复的可能性呢?
曾经的大海变成了沙漠,鱼问,“你还能自然恢复吗?”恢复成大海?开什么玩笑,已经适应了沙漠生活的胡杨、沙棘这些植物怎么样?沙兔跳鼠蜥蜴这些沙漠动物怎么想?自然恢复到什么程度算是恢复了呢?
曾经的森林变成了沼泽。梅花鹿问,“你还能自然恢复吗?”,然后沼泽里欢快的生活的鸟和鱼只能大声的喊:“滚”。
能不能恢复,要看在谁的角度上来看了。
人类离不开地球,地球可以离开人类。人类希望自然恢复成适合人类居住,自然可能更不喜欢人类的干预。
从新闻上看过,切尔诺贝利地区荒废了几十年之后,到外是参天的大树,茂盛的野草了,有各种飞禽走兽出没,甚至有了狼群。可以说,失去了人类之后,这一地区变成了自然的天堂。虽然 当地的核辐射超标了,导致了当地的植物里边有超量的辐射元素,变得不适合食用和做家具了。动物出现了变异,死胎和畸形的比例比其他地区要高,但是动物以较高的出生率和快速的迭代,在快速的适应这种变异。只是因为辐射的原因,它们不太适合人类食用,或者只是长的恶心了不想吃了。但是站在动物的角度来讲,天大的好事啊。
所以恢复不恢复,都在站在人类的实用主义的角度去思考的。依靠自然的恢复能力,恢复到重新适合人类居住、种植、打猎,这当然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但对自然来说,我已经恢复了。对于那一地区的其他生灵来讲,它们如有灵智,可能会问,“这一躲避人类的天堂还能坚持多久?”
有人会说,有辐射,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可能也会痛苦啊。动物会说,“人类猛于辐射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切尔诺贝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切尔诺贝尔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