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克尔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敦克尔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敦刻尔克百科?
敦刻尔克位于法国北部-加莱海峡大区,同英国和比利时接壤,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是继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也是一座工业城市,以二战中发生在此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大撤退而闻名于世。
当地知名的敦刻尔克港口博物馆备受游客欢迎,让游客可全面了解这座城市作为港口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船舶和码头工作人员的生活状态。在此还将为您揭示著名的海军总指挥让•巴特、久远的船坞历史以及冰岛冒险捕鱼活动的秘密。始建于1982年、展现从15世纪至今的永久图片的绘画和原始影印博物馆,陈列着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绘画、雕塑以及版画的敦刻尔克当代艺术行动馆。
敦刻尔克是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敦刻尔克以二战时期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于地处欧洲中心,这里成为巴黎、伦敦、布鲁塞尔和卢森堡之间的纽带,水陆、陆路交通都十分发达。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该地传统上使用荷兰语的西弗兰德方言。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
《敦刻尔克》是由辛克匹影业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战争悬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等领衔主演。
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该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9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2018年3月5日,该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和最佳剪辑奖。
敦刻尔克时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撤退时间。
敦刻尔克是二战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略撤退。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敦刻尔克是一战还是二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转折性事件。当时的德意日法西斯如日中天,大行其道。德军士气正盛,绕过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转道比利时、荷兰突入法国境内,截断了英法联军的后路,英法联军仓皇后撤,当撤至敦刻尔克海滩,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东海岸相望时,德军停止了追击。
当晚英国紧急动员大小军民船只,趁着夜色启航不顾一切的把英法联军抢运到英国,为以后的大反攻抢救出了大量的人员资本。
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何历史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二战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主要的意义也就是让英国人在战后多了一个值得自傲的内容而已。
法国战役爆发以后,德军的装甲部队从阿登地区绕过马奇诺防线,打了英法联军一个出其不意。约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伏击的狭小区域内。
为了挽救包围圈内的联军,英国海军部开始调集大批船只,以从敦刻尔克将联军士兵撤退到英国。为此,英国海军连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渔船、驳船、平底船、游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运输工具都全部征用,全力以赴展开撤退行动。
根据英国陆军部的统计,在5月26日到6月4日大约一周时间里,共有336427名联军士兵从包围圈撤到了英国,其中英军大约有24万人,绝大部分联军士兵都脱离了险境,应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动。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感人的事情,像负责撤退行动的德・方布兰克将军为了尽可能多撤退联军士兵,耗费了大量心力,不久就积劳成疾去世。还有像海军部地图室主任海军上校皮姆,在结束了日常工作以后就自己驾驶小船协助撤退,在四天时间内运送了八百名士兵。
而这些联军士兵特别是英军撤到英国以后,也成为后来英军的骨干力量。因此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确实对于当时屡战屡败的盟军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不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也就仅此而已。无论其是否成功,都不会影响二战的根本结果。

对于德国来说,进攻英国最大的障碍是英吉利海峡,而不是英军。
在击败法国以后,德国也考虑过入侵英国的可能,并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但是一战以后,德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极大的限制。尽管希特勒上台以后开始重新扩张军备,但是主要是集中在陆军力量上,海军还很弱小,远远无法和英国相比,无法保护登陆船队。加上德国空军又无法夺取制空权,因此最终只能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德军全歼了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联军,德国海军、空军还是无法保护登陆船队,无法展开登陆作战。
而且德国还缺乏登陆作战所需的舰艇。在德国计划中,如果对英国发动攻击,那么只能使用小汽艇、内河驳船、拖网渔船运送部队,夺取港口,然后再以商船运送大部队登陆。

德国计划用于登陆作战的驳船,其生存力堪忧
但是小汽艇、内河驳船、拖网渔船都无法运载重装备,加上数量有限,就算德军冒险发起登陆作战,并成功把部队运上岸,那也不过是几万装备了轻武器的步兵而已。
而英国本土足足部署了23个步兵师(旅)和3个装甲师(旅),扣除敦刻尔克撤下来的部队也有几十万之众,显然也不是少量德军轻步兵能打赢的。
因此不管敦刻尔克战役结果如何,德国都不可能入侵英国。

当然,损失了这么多英军以后,肯定会削弱英军的总体作战力量。然而二战击败德国的主力时美国和苏联,英国是一个配角而已。它只要坚持到美苏参战就不会对二战结果有太大影响。
而在德国铁定不可能入侵英国本土,美国在此后不久又决定援助英国的情况下,英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也不可能选择和德国妥协。
所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不管结果如何,对于二战来说影响都不是太大。其最大的作用,主要还是是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

谢谢@悟空问答 邀请。
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肯定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其历史意义极其有限,不过总结一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说,敦刻尔克成功大撤退,为西欧尤其是英国、法国保留了很多的有生力量,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就是某些人赞赏的“留得青山在”。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英法联军之所以再次回到欧洲大陆,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并没有起到大作用,如果没有苏联对德国的打击和美国参战,恐怕那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只能望洋兴叹了。

但是不得不说,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有历史意义,那就是给后世的警示作用,战争时,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永远是指导性的原则:当德国法西斯猖狂横扫欧洲大陆时,作为孤悬海外、偏安一隅的英国,不应该向欧洲大陆投入看家的本钱,结果只能仓惶撤出部分有生力量,大量的先进武器都拱手让给敌人。

如果英国不盲目的投入,而是避其锋芒,让德国迅速拉开战线,伺机而动,恐怕就不会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的悲壮了。
而作为对手,也有教训要谈,与其在意欧洲大陆上的虾兵蟹将,要知道那些残兵败将都是瓮中之鳖,而能逃出生天的,才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关键时刻,没有穷寇莫追,只有斩草除根。

当然敦刻尔克大撤退现实意义,还是有的,但请朋友们不要对那些意义兴高采烈,忘乎所以,而要放眼大局,敦刻尔克大撤退只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不客气的说叫胜利大逃亡更准确,因为几十万英法联军拥挤在敦刻尔克海滩上时,没有人能准确形容当时惊慌失措的英法联军到底是逃亡还是撤退,更没有战略家能预测出将来是否有机会反攻回来。因为这一刻的失败不在将军们的计划之中,逃出生天应该就是胜利。

上帝还是仁慈的,把数十万英法联军赶到敦刻尔克后,一向雷厉风行的德军居然没有立刻发动总攻,等于是看着英法联军利用各种工具逃过了英吉利海峡,扔掉了全部重装备,死伤了大批士兵显然不是有计划的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时也是希特勒军事指挥上一次重大失误,如果德军在英法联军拥挤在敦刻尔克海岸上时马上发动进攻,英法联军就只剩两个选择,要么跳进大海游到对岸去,要么死战不降被消灭。

希特勒在战役节点的迟疑无意中拯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使他们逃向对岸,成了反法西斯联盟积蓄下的反攻本钱。不是英法联军高层提前预见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是法西斯德国关键时刻犯下的低级错误。成就了英法联军大书特书的丰功伟绩,而却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英法两国军队大部分撤到英国,避免了被希特勒纳粹德国军队的全歼,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为后来1944年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现场,实现战略大反攻,从西线配合苏军东线夹击纳粹德国,最终赢得二战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
敦刻尔克大撤退纯粹就是西方国家宣传粉饰失败的杰作!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地道的夸大其词。
唯一的亮点就是英国的航运能力,即使全国动员也还有大部分人留在了海滩上,真是啪啪打脸!
现在总有人把这次撤退当成是战略性撤退的典范,无非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树立英国还是强大的军事集团的明星!
纵观二战时期,英国几乎没有打过几次硬仗,碰见狠人,几乎都是损兵折将,除了靠美国撑腰吓唬人,自己拿不出多少可观的战绩!
敦刻尔克撤走的英法军队,是希特勒故意放走的吗?
不可能,这个观点其实是把希特勒当傻子了。战场上放走敌人,根本不可能。
我们先看希特勒故意放走敌人这个说法,这个说法的理由就是,希特勒要和英国人议和。这个根本就不可能,希特勒不可能这么傻。

和敌人议和,是要讲资本的,谈判桌上的筹码都是通过战场上的表现来的。只有,强大的军队,绝对的优势,才能让敌人在谈判桌上屈服。显然,德军在到达敦刻尔克之时,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即便希特勒故意放走英法盟军,这四十万大军跑了之后,谁回去感激希特勒呢?只能感激丘吉尔,然后丘吉尔在英国人心中地位越来越高。至于希特勒,还是敌人。

希特勒一直想和英国人议和,这点是肯定的。但这并不代表希特勒是妇人之仁,把英法主力全歼了,议和的条件就更多了。
孤军深入,危险太多
英法盟军足有40万人,德军各个部队离盟军距离都不近。德军装甲部队孤军深入,周围可全都是英法军队啊。而且,敦刻尔克的40万大军,也不是吃素的,即便仗打输了,40万人还在。

实际上,让德军停止前进的并不是希特勒,而是龙德施泰特,他下令之后,希特勒也下令了。德军将领们都不傻,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就证明了,他们有多聪明。

如果德军装甲兵继续孤军深入,结果可能就是40万盟军拼死抵抗,周围散落也会投入进来。这个时候,德军可能就拖在了敦刻尔克。这个时候,英国一旦从海上再派兵过来,德国装甲兵很有可能被围歼。
这种战例是有的,比如朝鲜战争中,朝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釜山,结果呢,美军一个仁川登陆,战场局势迅速逆转。
希特勒可是不会故意放走英法联军的。

当时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已经抵达英吉利海峡,会同B集团军群将法军18个师、英军10个师和比军12个师的庞大兵力包围于德法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德军以第6和第18集团军从东南和东进攻,拥有装甲兵主力的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军从西和西南进攻,距离敦刻尔克不到40千米。德军集团共有43个师,坦克与飞机占有绝对优势,联军面临被歼的厄运。

然而,就在这个关头,1940年5月24日12时41分元首大本营突然用电话下达命令,要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原地待命。26日夜,这道命令被撤销,德军又恢复了进攻。但是在27日再次下令停止前进,28与29日两天又被允许进攻。不过在29日,装甲部队撤回,由步兵负责进攻。这样,由于德军的一再停顿,使得英法海军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营救。英法海军动用了850艘舰船,在5月27日至6月4日的8天时间共撤出约34万人,这支侥幸保存下来的军队成为了英国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敦刻尔克不仅是德军歼灭英国陆军主力的最佳机会,而且也是诱歼英国海、空军的一大战机。这一战役对以后德国消除两线作战威胁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切希特勒完全明白,迫使他放弃这一重大胜利的原因不知出于神经质,而是深层次的原因。

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早是称霸欧洲和向海外扩张,对他来说,征服俄国的欧洲部分是其“阶段”计划的核心,而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斯大林成为欧洲政治平衡的力量,这种战线的转换使德国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而苏联从一开始就极力避免陷入世界大战,一切都是为改善其国际地位和加强边界安全而服务的。因此面对德军在欧洲战场的强大攻势,苏军不断在扩展战略纵深。
在德法战争期间,苏联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1940年6月,苏联开始着手吞并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同时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6月23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召见纳粹驻莫斯科大使,提出:“比萨拉比亚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如果罗马尼亚政府拒绝接受和平协定,苏联政府决心使用武力”“苏联的要求也同样扩大到布科维纳”。

重要的是在之前的5月,罗马尼亚政府对苏军示威性地进行军队动员,5月23日即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命令的前1天,当法国战役达到高潮时,罗马尼亚参谋总部曾向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出求援电报,通知说,苏军正在边界集中。约德尔在第二天的日记中总括了希特勒大本营的反应。他说:“由于俄国集中部队对付比萨拉比亚,东方局势日益逼人。”希特勒对苏联的这种行为是极为不满和担心的,因为苏联这一要求已经逼近罗马尼亚石油产区,而对于德国,开发石油产区是顺利进行战争的必要条件,因此他必须制止苏联向东南扩张的任何企图。
当时德军在苏联边境只有十个师,大部分是预备队,这一力量是抵挡不住苏军兵锋的。如果被围,联军和南部法军再借此反攻,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在1939年11月,德军统帅部讨论西线进攻时,希特勒就说只有西线腾出手来,才能反对俄国。因此,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前进并随后将摩托化部队替下坦克师,应该有对两线战略态势的考虑。一方面26日德军后续部队已基本就位,坦克装甲可以随时驰援东线(德军快速兵团每昼夜可突进50多千米),使苏军不敢妄动。另一方面如果德军攻占敦刻尔克,势必形成合围之势,联军唯有南下与南部法军汇合,德军围歼联军也要付出相当代价。若苏军再趁机南下攻占罗马尼亚,那么德军的石油动脉就落入苏军之手,这不符合之前的战略计划,也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所以德军留下敦刻尔克,使联军拼命撤退,德军出动战机轰炸敦刻尔克港口,使联军重型装备全部遗失在海岸上。28日比利时投降,右翼德军B集团军群腾出手来,德军的攻势又得以恢复。
希特勒作出停止前进这一决定,很可能是由一条看不清的战略态势主线,即避免形成两线作战的军事态势,和德军部分将领保存装甲力量以及希特勒希望与英国议和的理想化心理这两条相对看得清的军事政治辅线形成的,戈林的空军更多的像是一种催化剂。不论如何,这一决定是德军的一大失误,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给了联军“死里逃生”的机会,保存了有生力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克尔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克尔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