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莫尼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莫尼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知道的算是有半个吧。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克·费米,以表彰其利用中子束轰击靶核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以及慢中子的发现。
恩里克·费米 人类最后一位同时精通理论与实验的物理学大师
这里所说的新元素,是当时费米认为用中子束轰击铀-92得到的93号元素。而就在颁奖典礼结束后12天,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和斯特拉斯曼重复了费米的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他们发现慢中子几乎将铀核劈成两半,得到的新原子核不是所谓93号元素,而是钡-56。随后,犹太裔女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对哈恩的发现进行了理论解释,肯定这确是一种裂变,而且存在质量损失,损失的质量很可能按照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公式E=mc²转化成能量释放了出来。迈特纳与哈恩计算出了其中的恐怖能量,并论述了核裂变进一步发生链式反应的可能。这就是原子弹的核心机质。
迈特纳也算是个悲情科学家,被人称为核弹之母,一生获得48次诺奖提名,提名者包括大名鼎鼎的普朗克、玻尔、劳厄等大科学家,但一生都未曾获得诺贝尔奖
奥托·哈恩 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后来奥托·哈恩成为了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首席专家,而费米则成为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最关键人物。当然,最终还是费米在条件相对优越的美国本土成功研制出了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并和其他科学家一道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
费米在芝加哥做成的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cp-1”
所以说,当年费米搞错了慢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产物,但慢中子的发现和应用的确大大加快了核物理的研究与发展,1938年的诺奖成果算是搞错了一半吧。
诺贝尔奖的颁奖流传是非常严苛的,想要出错的概率是很低的。特别是物理学奖,基本上都是授予那种已经经过严苛实验验证过的理论或者发现,绝对不会颁发给未经完全验证的发现或者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名声很大,而且也被多次提名,然而秉着严禁的太多,诺奖委员会直到爱因斯坦死亡都没有给其办法第二次诺奖。爱因斯坦获得物理学奖还是因为其光电效应的发现和解释而获奖,这或许也算是给予其相对论未获奖的一直安慰。
不过,物理学奖虽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其它奖项有些就存在了很大争议。比如说诺贝尔生理学奖,就有两位获得之后产生了比较大的争议。一位是约翰尼斯·菲比格,他是一名生理学家,当时人们对于癌症的起因并不很是清楚,他却发现了一直螺旋体癌的生物,说这种生物是致癌的原因,因此获得而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然后后来人们发现并非如此,所以有人建议取消他的奖项。不过这位老哥在1928年就去世了,所以也就这样搁置了。
被称为“屠夫”的莫尼兹
还有以为叫做莫尼兹的教授,因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明了脑叶白质切除术而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之后科学家发现这项技术具有严重的后遗症,当时对于脑部结构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所以用于治疗一些精神疾病隐患极大,负面评价很高,其本人甚至被称为医学“屠夫”。因此有人觉得脑叶白质切除术获得诺奖,有失公允。但奈何当时认知有限,也可以理解。
其它的比如诺贝尔和平奖,可以说是最为争议的奖项。这个奖在很多人心中的分量完全无法和诺奖的其它奖项相比。比如奥马巴获得诺奖,真正是对伊拉克人民最大的讽刺。所以,这个所谓诺贝尔和平奖,完全就是个笑话。诺贝尔如果活着,非把这些和平奖办法委员会的问候个遍!
在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这些门类中物理其实是科学化程度最高的,也是最成体系的领域。因此,诺奖在颁发物理学奖时相对保守,就比如: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就不是因为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这是因为诺奖委员会相对保守。也因此,物理学的颁奖历史上几乎很少出错。诺奖错误率最高的主要生物医学领域。我们可以来聊一聊诺奖史上最严重的错误。
脑前额叶切除术
诺贝尔奖史上最备受诟病的一次颁奖,就是1949年诺贝尔生理奖颁给了Antonio Moniz的用脑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
当时,安东尼奥·莫尼斯受到“黑猩猩切除两侧前连合后,黑猩猩的攻击行为变少”的启发,开始研究用类似的方法去治疗人类的精神疾病。因为中枢系统是控制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系统,一旦中枢系统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病人行为不受控或者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因此,中枢系统疾病又被称为精神病。
刚开始,他采取向额叶注射究竟的方式摧毁神经纤维,这个手术在当时已经有人陆续试验过,因此也不算是特别前卫的手术。这个手术具体操作起来是这样的:
1,在病人颅骨上锯开一个口子。
2:在这个开口中,向前脑叶部分注射乙醇来杀死这里的神经纤维。
安东尼奥·莫尼斯当时为20位精神病人做了这些实验,而这些病人居然全部活下来了,并且症状有些减轻,攻击力也没那么强了。
但是,他也发现了手术后出现的问题,乙醇很容易殃及到整个大脑,因此他有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前脑叶白质切除器”的器械,形状如下图。
通过前脑叶白质切除器进入到前额叶,再人为搅拌大脑,达到破坏人类前额叶的神经纤维,让病人行为得到控制。
基于实验的成功,以及脑前叶切除手术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措施,1949年诺贝尔委员会把诺贝尔生理奖(医学奖)颁给了安东尼奥·莫尼斯。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脑细胞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功能,前额叶大脑现在已知的功能包括有记忆力,判断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等,它与人类的智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个手术虽然能降低病人失控行为,但也损害了病人的智力发育,具体表现为手术后的病人行为呆滞,如同智障。
但安东尼奥·莫尼斯被授予诺贝尔奖后,这个备受争议的手术渐渐发展到滥用的地步,因为虽然是手术,但不需要医生也可以操作,因此精神病院只要发现有病人行为失控,便为他实行这个手术,还有一些家庭,发现孩子不听话也会为孩子实行前额叶切除手术。
从安东尼奥·莫尼斯获得诺贝尔奖,再到前额叶切除手术被彻底禁用,短短的15年里,全球至少有几十万人被实行了这个手术,这个奖也成为诺贝尔奖上最大的失误。
其实,如果安东尼奥·莫尼斯再博学一点,可以完全避免这项失误的。在安东尼奥·莫尼斯发明这个手术的100年前,一个铁道工人就曾在爆破事故中,被一根铁棍从上往下穿过头部,而他受伤的位置,恰恰是莫尼斯人为破坏的前额叶位置。
经过抢救后,这名铁道工人活了下来,虽然他的语言能力没什么影响,但他变得没有判断能力,以及没有是非能力。
莫瓦桑
除了诺贝尔奖曾颁给Antonio Moniz的脑前额叶切除术外,其他的诺奖还有一些小失误,比如该颁奖的人没颁,如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化学家门捷列夫。
但很多人说1906年的诺贝尓化学家奖给了莫瓦桑也是诺奖的失误,其实莫瓦桑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诺奖的失误。
很多人认为诺奖化学奖颁给他是因为他发明了金刚石的制作方法,但其实这个制作方法并不能制作出钻石。当时他的助手无数次试验后仍然没有制作出金刚石,而莫瓦桑又一次次逼迫助手反复试验,助手不堪其扰,就偷偷在原料中混入了一块天然金刚石,而莫瓦桑并不知情,于是把研究结果当成论文发表了。
从这个实验上看,莫瓦桑确实不配得诺贝尔奖,因为这涉及论文造假。
但其实大家并不知道,1906年的诺贝尓化学家奖颁给莫瓦桑并不是因为他制备了金刚石,而是他“研究并分离了单质氟,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可能你会问了,研究并分离了单质氟可以拿诺奖吗?
事实上是可以的,氟元素的制备,可以说是化学元素史上,参加人数最多,危险最大,工作最难的研究课题。自1768年马格拉夫发现氢氟酸后,再到1886年莫瓦桑制备出氟元素,在这118年里,多位化学家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氟元素也被称为“死亡元素”。而莫瓦桑克服了重重困难,制备出了氟元素。
因此,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才被授予莫瓦桑,以表彰他对氟元素的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奖过程是非常严苛的,而且我们从这么多年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来看,往往都是对人类有巨大正面影响、同时还是已经使用了许久、被验证了很久后的发明或者理论。
所以,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没有出过什么岔子。除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有点说不过去外。
不过,这也侧面表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严谨!
真正要说错误的,甚至是诺贝尔奖之耻的,是——
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也就是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禁闭岛》《飞越疯人院》《1984》等非常知名的电影,都某种层面上讽刺了这种手术。
(《禁闭岛》中,医生白布里裹着的,就是简易实时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钻子)
也正是因为当年诺贝尔奖的颁布,当年该手术特别流行,光是美国就实施了5万例左右的手术。
不仅没有理论支撑,而且当年手术的精度也低到可怜。疯狂的人们认为有诺贝尔奖就没问题,很多家长更是在自己孩子还只是多动的年龄,就送去医院做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后面更是疯狂到:许多医生手术都不限于无菌的手术室,麻药过程也用电击方式代替。
(罗斯玛丽·肯尼迪(右)也未能幸免)
随着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术后渐渐失去人性、富有攻击性;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记忆力下降、无法自主判断,终于,20世纪70年代,这个可怕的手术,被禁止了!
尽管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至高无上的荣耀。然而,科学殿堂级别的奖项也是由人来评选的东西,也会不完美,也会出错。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1938年和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争议最大。
1938年“张冠李戴”,错误的颁奖理由颁给了注定要获奖的人
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美籍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奖金授予罗马大学恩利克·费米教授,以表彰他认证了由中子轰击所产生的新的放射性元素,以及他在这一研究中发现由慢中子引起的反应。”
费米是一个物理通才,无论是对理论物理学还是实验物理学都有卓越贡献。他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创立者之一,他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堆,他还是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以他名字命名的理论就有“费米黄金定则”“费米-狄拉克统计”“费米液体”“费米常数”“费米悖论”等。这以上的其中任何一项成果,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是,诺贝尔奖给他的颁奖的理由是错误的。
上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经常利用中子轰击其它各种元素来研究核反应,其中以费米为首的一批青年物理学家干得最起劲。他们翻开了元素周期表,从头到尾依次轰击各种元素,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当时人们所知道元素周期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是92号元素铀,费米利用中子轰击铀元素时,发现它被激发了,并形成了新的元素。他兴奋的认为自己获得了93号元素,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诺贝尔奖颁发后的第12天,德国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的两位化学家推翻了费米的结论,新生成的元素不93号新元素,而是56号元素钡。费米也第一时间来到一实验室,验证了德国人的实验,并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判断。
费米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足以问鼎诺贝尔奖,只不过是1938年的获奖理由不太妥当,也有人称。费米是注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不过获奖的理由有些张冠李戴罢了。
1976年,遗漏了一位重要发现者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什,奖励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脉冲星,与他一起获奖的是改进射电望远镜的赖尔。在休伊什发现脉冲星的过程中,他的一位女学生,脉冲星的直接发现者乔瑟琳·贝尔却与奖项无缘。
1967年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女研究生乔斯林·贝尔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脉冲信号,这种信号间隔的时间非常短,于是她便将这个发现告诉她的导师安东尼·休伊什。休伊什曾一度认为脉冲星的脉冲信号是外星人发出的,而贝尔推断信号源是一颗旋转的恒星。最终,休伊什和其他天文学家一起确认,脉冲信号来自于当时人们还不熟悉的天体——脉冲星。脉冲星的发现,与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并称为上个世纪60年代四大重要天文学发现。
乔瑟琳·贝尔当时只是一位博士生,休伊什是她的导师和领导,一位是脉冲星的直接发现者,另一位是项目组的负责人和领导人。休伊什作为主导脉冲星发现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至名归,可是比休伊什贡献还要大的乔瑟琳·贝尔也理应在获奖之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同时颁发给三个人,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给了两人,空缺一人,只给导师不给学生的做法确实有些说不过去。2019年的诺贝尔奖就给了一对师徒,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
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非常普遍,导师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工作,把学生的成果据为己有。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中争议最大的一次,被认为是最不公平的一次颁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莫尼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莫尼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