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伯特肖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罗伯特肖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引体向上世界纪录中途可以休息吗?
世界纪录中途引体向上在规定时间内(例如:8小时,12小时,24小时)是可以放手休息,但是如果是单次的是不能休息的(例如:最连贯的引体向上,单指引体向上)。 世界纪录 单指引体向上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敖廷枢,8个(右中指)。 单指引体向上悬空时间最长 2010年6月21日,敖廷枢在重庆体育场做单指引体向上(右中指),以标准引体向上姿式身体悬空时间达25秒。 最连贯的引体向上 1994年12月29日,韩国人李钦勇(Lee Chin-Yong),当年70岁,正手,612个,用了2小时40分钟。 一分钟世界纪录 2007年2月10日,美国人罗伯特·纳托利(Robert Natoli),反手,44个。 2007年10月25日,美国人马太·博格丹诺维茨(Matthew Bogdanowicz),正手,46个。 2008年12月20日,美国人盖伊·肖特(Guy Schott),57个。 三分钟世界纪录 1988年,越南人吴春传(Ngo Xuan Chuyen),正手,100个。 半小时世界纪录 2006年3月26日,马太·博格丹诺维茨,正手,433个。 2007年10月24日,英国人斯蒂芬·海澜(Stephen Hyland),反手,457个。 一小时世界纪录 2007年10月18日,斯蒂芬·海澜,反手,812个。 2008年2月12日,斯蒂芬·海澜,正手,825个。 2011年11月16日,斯蒂芬·海澜,993个。 六小时世界纪录 2007年4月28日,盖伊·肖特,正手,2456个。 2007年6月24日,斯蒂芬·海澜,反手,2968个。 八小时世界纪录 2007年6月24日,斯蒂芬·海澜,3733个。 十二小时世界纪录 2007年4月28日,盖伊·肖特,正手,3116个(肖特做了9小时30分钟后停止努力)。 2007年6月24日,斯蒂芬·海澜,反手,3750个(海澜坚持了8小时零3分钟)。 二十四小时世界纪录 2011年7月17-18日,加拿大人卢卡斯·加勒尔(Lucas Garel),5045个。 注:卢卡斯·加勒尔在其中进行六次引体向上。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如果建造两艘大和级总排水量13万吨的日本联合舰队要骂蠢的话。那么建造了3级共10艘总排水量39万吨的美国海军是什么样的智商呢?




二战之前从来没有进行过航母大决战,航母在未来战场的作用和地位谁都没有底。
相比较日本海军马鹿战列舰力量全面劣势,日本海军航母力量丝毫不落下风,6艘正航4艘轻航母对美国7艘正航加运煤船。而且日本海军航空兵力量极为精锐,可以说是开战初期最强的海军航空兵,精兵政策和“月月火水木金金”操练出来的海航飞行员,技术和战术配合俱佳,从珊瑚海到中途岛,再到圣克鲁斯,被这些精英飞行员盯上的美国航母基本上必死。

退一步讲,即使更重视海军航母力量,但是要知道二战时期航母还是有很大劣势和不足的。
比如夜战抓瞎,二战时期进行舰载机夜间起降跟自杀差不多,而且对方一个灯光管制,你又没有夜视设备。
其次雨、雪等恶劣天气以及高海况地区无法起降。太平洋由于大部分时间海况较好,所以航母发挥空间大,而在欧洲战场的北海和挪威海,咆哮的西风带供航母作业的时间不多,所以航母作用寥寥。

因为战列舰被淘汰、航母真正意义上成为海军舰艇的主力是在经历过二战的洗礼,以及二战后军事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海战形式的改变后所造就的,而“大和级”战列舰却是在战前就已经被建造了的,在当时战列舰仍然是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艇,航母虽然早就已经问世了,但是在没有经历二战前,仍然不足以撼动战列舰在各国海军心中的地位。所以,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其实就是“大和级”战列舰的诞生背景,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922年服役的“凤翔号”航母(世界上第一艘非改装型航母)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帝国海军决定建造四艘“大和级”战列舰时是在1937年,而这个时候正是制定“第三阶段海军军备补充计划”的关口,为什么会有这个海军军备补充计划呢?因此这个时期的帝国海军已经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那就是“无舰可用”,当然了,这个“无舰可用”的前提就是:在西太平洋海域帝国海军的假想敌是美国海军。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帝国海军已经没有足够数量的主力舰艇来正面抗衡日益强大的美国海军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金刚级”已经服役30多年了,“扶桑”、“伊势”也服役快20年了,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战列舰,只剩“长门级”了。

▲30年代重建后的“金刚级”战巡
但是,从综合设计上来看,“长门级”战列舰也已经是落后的了,根本就跟不上当时造舰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足够的升级改造空军,因此,对于当时正处于扩张时期的日本来说,海军急需一款新型的主力战舰来弥补自己在面对美国海军时力量上的劣势,但是,在没撕破脸之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限制很大,不仅仅在主力战舰的数量上不能超过美国,同时,海军舰艇总吨位更是最多只能达到美国海军的60%。在这种前提下,日本海军很难做到在西太平洋海域与美国海军硬碰硬,而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也就意味着,早期制定用来应对美国海军的“迎击决战计划”流产。

▲1937~1945年美日造船吨位对比
“迎击决战计划”这里不作详细讨论,简单来介绍一下取代这个“迎击决战计划”的“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因为“大和级”战列舰的诞生,就与这个作战计划有关。“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顾名思义,总共分为9个作战阶段,分批次、分段地利用战列舰到潜艇之间的所有海军参战舰艇,对美国海军的主力进行歼灭。其中,第四阶段“内南洋前哨站”以及最后的“大决战”阶段中,就需要用到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但是前面已经有提到,因为有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海军根本就不能够拥有足够数量的主力战舰,所以,在双方彻底撕破脸之前,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其实走的是这种路子,即:在提高主力战舰单舰战斗力的前提下,打造一种以“超级战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用来弥补己方海军在主力舰艇数量上相对于美国海军的劣势,同时,制定“海军舰艇补充计划”,逐渐扩充本就缺少的航母、巡洋舰、潜艇等舰艇的数量。

▲“大和号”战列舰(1941年)
因此,这个就是为什么日本帝国海军要造出“大和级”战列舰的根本原因,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30年代中后期,日本正处于扩张初期,但是还没彻底和西方撕破脸),海军方面急需一种“大和级”这样的超级战舰来组建核心作战编队,以便到了后期拥有足够的实力在西太平洋海域对抗强大的美国海军。至于为什么不造航母,这个在最开始已经说了,当时战列舰仍然是各国海军心中的主力舰艇,没经历过二战的航母还不能撼动战列舰的地位。当然了,“大和级”战列舰实际上也只造了两艘,分别是“大和号”和“武藏号”,而且这两艘战列舰的下场也不怎么好看,可以说都是在首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海战时就被击沉了,而击沉这两艘战列舰的主力,就是美国海军的航母。两艘“大和级”战列舰,自诞生之日起,到被击沉,都没有如愿以偿的参加过一场与美国海军主力舰艇(战列舰为主)之间的“日德兰式海战”,对此,也只能说是:时代变了!
因为当时的航母效能并不像咱们现在这么高。
并且日本人嘛总有那种见大心喜的情节在他们的文化中。巨舰大炮的思路日本人是很难扭转的。
再有就是日本是一个军事上十分十分传统的国家,很难有自己的军事创新的。
现在详细的来说这几点问题。
早期航母是依靠螺旋桨战斗机来执行对舰的打击任务的。

一般的情况下一架鱼雷攻击机只能携带一枚鱼雷进行作战。
有的战机会更直接一些,直接携带航空炸弹对敌舰进行攻击。

基本上投弹和扔鱼雷的场景就是这样的。飞机需要迎着密集的弹幕去用鱼雷或者炸弹打击军舰。这时候飞机其实还是“弱势群体”,并占不到多少便宜,二战的时候炸弹不能制导鱼雷也只能走直线。命中仅仅是撞大运。

以击沉大和号的坊之岬海战为例,大和号被9枚鱼雷和4枚航空炸弹命中造成了致命伤,而要知道参与攻击大和号战列舰的飞机一共派出了323架次。
如果换算航母的舰载机数量的话,323架次已经是三艘半航母上所有的舰载机了。同时我们得知道在坊之岬海战中双方的参战兵力:
美军一共派出了11艘航母、6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和30余艘驱逐舰。当时的日军则只有1艘战列舰、1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虽然日军惨败,但最主要的问题依旧是输在了劣势的兵力上。
从第一波航空兵开始攻击的12:30开始到14:02大和号舰长伊藤整一宣布弃船为止作战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如果是两艘战列舰之间的作战大和号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可以射出400枚460mm的巨型炮弹。且计算命中率只有1%。对于敌舰的伤害也远比450公斤的鱼雷或者航弹要要高得多。
所以在在当年,战列舰其实才是真正高效的武器。从这一点上来说日本并没有做错事情。
再有的一个问题就是日本的“见大心喜”了。当年日军尤其是日本海军,更多的倾向于制造大量的巨舰。而很忽视只能投掷小炸弹的航母。至于当时的信浓号改为航母也是因为工期的问题。

也并不是日本看到了航母的价值而改变了自己的作战风格。
日本相对于其他国家依旧是属于那种注重传统战法的国家。并不会在战争中去做出什么创新。日本海军更是如此,采用的战术还是在一战时期的战术思想。二战潜艇战和航母作战已经是新的战法了,对于日本来说基本上还属于没有掌握的新生事物。

从日本二战航母的战绩来看,除了翔鹤号可圈可点之外,其他的航母是不是都很垃圾呢?这和翔鹤号舰长有马正文的经历是有关系的。最初有马正文担任防空舰舰长,然后转去做来佐世保海军航空兵总司令。这个人本身在当时日本海军中就是新锐派,又熟悉舰队防空和空中打击的作战经验。因此在有马正文指挥下的翔鹤号才是一艘真正合格的航母,其余的日本航母则真心的是样子货而已。甚至翔鹤号到了1943年之后冈田多治担任舰长,后期又有一些其他骨干调离,翔鹤号也就战绩寥寥了。
所以新东西——日本人是玩不转的。
正是通过二战大量海战经验,确认了大舰巨炮的终结,航母时代的来临。在之前,谁也没有没有这个远见,包括当时的美英法德这些国家等,谁预料到航母将取代大舰巨炮?美国还正在加紧造衣阿华呢?
有时候新时代的来临预料不准,日本海军已经算厉害的了,开战前航母赤诚、加贺、苍龙、飞龙,还有7艘鹰系列的航母,而航母这个东西对海上的天气要求比较大,大风了,暴雨了这些都不能起降,海上这样的天气常有,即使有这种非常有远见的将军,一下子全部用航母,淘汰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战列舰,估计压力非常的大,其实不光航母,举几个其他的利益:
第一就是飞机炸军舰的由来,一个美国空军军官很有远见,就提出可以用飞机炸军舰的思路,空军的领导就说:“那试试?” 于是找海军找来一艘3000吨的废旧军舰,飞机投弹命中,这个军官非常高兴,结果空军领导们讨论后给否决了,但是这个军官觉得还可以拯救一下,于是天天缠着领导叽叽歪歪、闹闹叨叨,把空军领导说烦了,直接调离一个偏远的闲职,郁郁而终。但是海军看了觉得这个可以,就开始组建海军航空兵,后来上航母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雷达,雷达最先是一个日本人搞出来的,最先可以探测30公里,拿去给日本海军,还以为立了一个大功呢?结果日本看不上,日本海军的思路就是搞偷袭,这个思路根深蒂固,你看偷袭珍珠港,偷袭中途岛等等,你给军舰上安一个雷达,那不是在军舰上安了一个发光的灯吗?自己是看得远了,但别人也老远察觉自己了,不用。后来他就把这个发表论文了,被美国人看到了,于是美国就邀请这个日本人去美国访问,就把雷达用在了自己军舰上了。
包括德国的核裂变,最先的两个德国科学家将核裂变研究出来后,没人意识到可以制造核 弹,于是就发表了论文,后来发现已经晚了!幸好晚了,不然可能会带来毁灭之灾。
所以有时候新事物出来,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很多这方面的专家都理解不了,德国航母造出来,空军说天上飞的都归空军管,搞得航母归属都成问题,有航母没飞机。
新事物取代旧的、落后的需要实践后才能得到认同,德国还是造了俾斯麦级2艘,如果造航母是不是更好?
1.政治需求(新老派之间的政治和地位斗争)2.思想未能完全转变(这个问题连美国海军也有)
其实日本内部自己也是分成两派:航空兵派和战列舰派。而制造战列舰除了本身的军事意义之外,还有一层政治意义,所以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大和必须建造!

当时的日本海军,以一群在日俄战争中立过战功的功臣为首的战列舰派,另一群以接受过新式海军思想的年轻军官为首的航空派。但是以当时的日本阶级分层很严重的社会,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是靠着舰炮赢得的胜利,所以老派的观点是绝对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战列舰在当时必须有立足之地。

你想想要是有一天这些年轻的航空派告诉那些老头战列舰的地位已经不行了,将来时飞机的天下,那些老头能跑到天皇那去发疯。因为这是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否定,在政治上是绝对不正确的。当然不是说那些老头看不到航空兵的前景,其实像山本五十六这些人其实早就看出航空兵在将来的地位了,只是当时的日本内部环境就那样,不是靠一帮年轻人和个别有远见的老头就能改变。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日本的新晋航空队军官大西泷治郎(当时为海军大佐)和时任海军军令部次长古贺峰一(当时为海军中将)的对话:
大西:造大和是一个时代的错误,造一艘大和号的钱能造3000架飞机,你给我3000架飞机,我能把所有的舰队都炸沉”。
古鹤:大西,我不反对航空兵,但是你要知道,天皇出巡必须坐八匹马拉的马车,一个国家也一样,必须有战列舰。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这就叫做国家的面子,叫海军的面子你知道吗”
大西:那少几匹马行不行,咱不用八匹马,只用四匹马,四匹马拉的马车也挺气派了。”
古鹤:不行大西,这不是我古贺峰一能够决定的。
从上面那段对话中充分反映出战列舰中隐藏的政治意义,这让当时很多人很无奈。
另一方面,其实大和所处在的30年代里,航空母舰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对于航空母舰的地位还是很模糊,这个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日本海军(只是日本的战列舰情节太严重了而已),包括当时的美国海军。美国海军衣阿华级战列舰1938年才定型,这个时间比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还要晚,其实美国海军直到珍珠港被偷袭之后才完全反应过来,而日本在这方面比较迟钝而已。

其实日本建造大和的目的一直是以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为目的。而当时美国海军拥有一支17艘战列舰的庞大炮舰群,而日本深知自己的工业实力完全无法与美国抗衡,所以一直存在一种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和竟然达到了7.2万吨的排水量和460mm主炮,基本作战方略就是利用航空兵、潜艇驱逐舰对美国前出舰队事实打击,为战列舰寻找决战机会。

但是很可惜,尼米兹在珍珠港事件后压根就没打算跟日本玩战列舰了,而大和武藏被航母击沉也是美国预想之内的事情,所以大和武藏死的不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伯特肖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伯特肖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